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作为重要的水生野生动物种质资源,经济价值较高,目前该鱼的人工养殖和饵料技术尚不够成熟。本文对其消化道的形态学参数和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花斑裸鲤消化生理机制及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以更好的保护和开发该品种。本研究采用常规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及酶学技术对花斑裸鲤消化道各部位进行了形态学参数(黏膜褶数量及高度,黏膜下层、内环肌和外纵肌厚度,黏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分型)及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花斑裸鲤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肠道呈S形盘旋,平均肠系数(IC)为2.38±0.12(n=20)。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口咽腔中所有参数与其他消化道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食道肌层发达。前肠至后肠的皱褶数量和高度、黏膜层宽度、黏膜下层厚度均逐渐降低,且差异均显著(P<0.01)。吸收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高度和密度向后肠呈降低趋势;中、后肠吸收细胞游离面有较多吞饮小泡。花斑裸鲤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分布密度为:食道>后肠>口咽腔>中肠>前肠;口咽腔和前肠的黏液细胞以Ⅲ、Ⅳ型为主,而食道、中肠及后肠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分泌能力以食道和前肠最强。肠道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类,从前肠向后肠密度呈现递减趋势,各肠段间分布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前、中和后肠均检测出了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中、后肠的淀粉酶活性与脂肪酶活性变化互补。胰蛋白酶活性以前肠最高并向后呈降低趋势,与中肠、后肠差异显著(P<0.01);淀粉酶活性以中肠最高,后肠与前肠、中肠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后肠脂肪酶活性最高,前肠次之,中肠与前两者差异显著(P<0.01)。综上所述花斑裸鲤消化道的结构具有杂食性鱼类特征。口咽腔和食道是容纳、摄取及运输食物的主要通道,而前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中、后肠较多的吞饮小泡具有吞饮作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黏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数目及类型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前、中和后肠均参与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