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在中国,尽管尚未形成成熟的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但其专业性和学术性,已经在学校领域大放异彩。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和高度社会流动的背后亦存在贫富差距分化、社会融合困难及青少年犯罪率高等多种社会问题。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增进社会融合,维护社会稳定,上海自21世纪初便开始在学校探索社会工作服务。M区是上海最早实践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区域之一。M区依托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以罪错青少年为突破口,以减少学校犯罪率为目标,主要通过“联校社工”“驻校社工”两种形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初步实现了预防犯罪的成果。历经十年探索,M区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正面成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示范典型,也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与此同时,这种带有较强政府主导和具有鲜明罪错预防特征的学校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也遭遇到不少困境。诸如社会工作机构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欠缺,机构决策权受太多外界因素影响,学校有限接纳,学生有限参与,学校社工队伍不稳定等。本研究在参照海内外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对M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困境及出路做出深入的分析。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学校社会工作系统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直至达到系统内部平衡的过程,M区的学校社会工作仍未能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建议在未来要明确学校社会工作定位,找准学校社会工作的切入口;注重社工与家庭、社区、学校三方的互动;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政策倡导,推进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