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通常是导致中老年患者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其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7%~10%[1,2]。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则是解除患者痛苦的最有效途径[3]。椎管减压手术可有效地缓解椎管狭窄症状,由于减压可能导致潜在的医源性腰椎失稳,单纯的减压手术往往疗效不佳,研究表明减压加以融合或固定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4]。传统手术以全椎板切除减压为治疗的“金标准”[5],尽管该术减压彻底,但广泛切除了脊柱后柱结构,易引起术后医源性腰椎不稳[6,7];同时,术后易引起肌肉、硬膜瘢痕粘连,对硬膜造成束窄和牵拉,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8]。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通道下手术最早以MED手术为代表,其具有较传统开放手术出血少、创伤小等特点,且减压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此后,腰椎微创通道技术经历了 X-tube技术[9]、Quadrant可扩张通道技术[10]、METRx Ⅱ技术到Vista技术[11]。本研究采用的MED系统,是我们对可动式锥形MED系统的工作通道进行改良,采用双牵开器牵开和显露神经[12],可以实现“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并在通道下完成膨胀式融合器的置入。由于“开窗”减压是有限的,有学者担心减压够不够充分?具体疗效到底如何?比起传统减压方式的优势在哪里?究竟是选择MED减压还是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可更好地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目前并无明确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将两种术式的优劣势加以比较。目的探讨MED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将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05月至2017年0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并做回顾性分析,男性37例,女性34例。其中采用MED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治疗(A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治疗(B组)36例,男性17例,女性1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分级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腿痛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日常生活影响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结果71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2~16个月)。术后随访无发现螺钉断裂,无深部及切口相关感染,无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平均住院日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情况:A组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评价:A组优25例(71.4%),良9例(25.7%),可1例(2.9%),差 0 例(0.0%),优良率为 97.1%(34/35);B 组优 24 例(66.7%),良 1 1 例(30.6%),可1例(2.8%),差0例(0.0%),优良率为97.2%(35/36),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差异无意义(χ2=0.206,P=0.902)。在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中,两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单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术作为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特点,在满足椎管减压要求的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的破坏较少,更有效地保留了腰椎结构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