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是以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优化方法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途径。本论文以2010年和2015年东方市景观类型数据为基础,基于MCR和稳定性评价模型对东方市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得出如下结论:(1)2010年东方市主要景观类型为乔木林和农用地,其中乔木林是优势景观。2015年乔木林仍是优势景观;红树林景观类型面积最小,分布较集中。2010年至2015年之间,红树林向宜林地和水域景观转化;乔木林面积和斑块数量大幅减少,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水域转化;宜林地向农用地和乔木林转化。不同景观之间相互转移,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升,对景观稳定性影响严重。(2)为了使2010年和2015年景观稳定性和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研究具有可比性,假设东方市两个时期具有相同景观粒度和分析幅度。适宜景观粒度为120m,景观斑块之间组合状态达到最佳。景观适宜分析窗口3000m,窗口内不同景观属性空间关联性达到最大。(3)2010年东方市景观十分稳定性位于东南部山区,一般不稳定区紧邻城镇和乡村,十分不稳定区位于城区及周边。2015年景观稳定性分区特征与2010年一致,十分稳定区位于东南部山区,但面积有所下降;十分不稳定区位于城镇周边以及昌化江流域,面积大幅增加。2010年至2015年,由于城镇建设不断扩张以及国际旅游岛战略不断推进,东方市景观稳定性整体下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亟需景观格局空间优化,应加大昌化江流域和东南部山区环境保护,以促进山区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和控制城镇和昌化江流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4)2010年东方市共选取64块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东南部山区和大广坝水库附近呈集中分布,西北部昌化江流域有一定数量生态源地分布。2015年共选取48块生态斑块,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山区和昌化江流域。2010年至2015年,生态斑块数量不断下降,由64块下降至48块,总面积减少近7000 hm2,在今后进行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时应优先建设西北部昌化江流域和西部城镇周边生态源地建设,完善该区域生态系统,同时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恢复其生态服务价值。(5)2010年东方市生态廊道共48条,中度稳定区和十分不稳定区分别分布3条和2条的农田生态廊道,一般不稳定区和一般稳定区生态廊道条数分别为18条和25条。2015年共25条生态廊道,其中一般稳定区分布1条水域生态廊道,一般不稳定区和十分不稳定区农用地生态廊道分布较多。2010年至2015年生态廊道对比分析可知,十分不稳定区应重点建设农用地和乔木林生态廊道,加强建设用地生态廊道建设,一般不稳定区重点建设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生态廊道,以提升东方市生态源地功能,贯通景观流通道,促进能量流和养分流,提升区域景观稳定性。(6)2010年东方市不同景观稳定区生态节点共29个,十分稳定区分布1个农用地生态节点,中度稳定区仅有农用地生态节点,一般不稳定区和一般稳定区,生态节点较多,其中农用地生态节点占比最多。2015年东方市不同景观稳定区分布生态节点16个,其中十分不稳定区7个生态节点,农用地生态节点最多;一般不稳定区生态节点9个。2010年至2015年生态节点对比分析可知,应重点建设十分不稳定区和一般不稳定区农用地生态节点,以增强各生态廊道连通性,改善景观生态流运行状态,控制污染物流入其他生态源地,同时加强建设用地生态节点建设,以优化城镇周边生态廊道,实现城市发展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促进东方市生态廊道功能不断改善,景观流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