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不同部位的代谢组学分析及抗炎活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沙棘种质资源和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其蕴藏量约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沙棘含有黄酮类、鞣质类、萜类、甾体类、有机酸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此外,沙棘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沙棘果实是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叶虽未被药典收载,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癌、抗肥胖等生物活性,是提取沙棘黄酮的重要原料,并且已作为新资源食品管理。沙棘枝中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棘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为沙棘不同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融合天然产物化学、代谢组学以及药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沙棘果实开展了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对沙棘不同部位果实、叶和枝开展了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以及抑制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NO)的抗炎活性研究。
  首先,本实验利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的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查阅文献分别鉴定为柽柳黄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2)、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3)、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4)、芦丁(5)和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沙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然后,以沙棘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了沙棘果实、叶和枝的代谢组学分析。经分析,得到49个峰对应的化合物信息,共鉴定了3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鞣质类和23个黄酮类成分。运用代谢组学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方法构建沙棘果实、叶和枝的区分模型,发现沙棘果实、叶和枝所含成分差异显著,且沙棘叶和沙棘枝的化学成分相似性较高。在PLS-DA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大于1.5和t检验的P值小于0.05得到沙棘果实、叶和枝不同部位的24个特征性标识成分。
  此外,我们对沙棘果实、叶和枝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抗炎活性评价研究。在10μg/mL时,不同部位提取物的NO抑制率在73%~98%之间,显示沙棘果实、叶和枝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且中国甘肃定西的沙棘枝、叶和果实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沙棘叶和果实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分析沙棘的UHPLC-QTOF-MS图谱与抑制RAW246.7巨噬细胞NO生成的谱效关系,发现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异鼠李素-己糖-鼠李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可能为沙棘果实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没食子酰基-六羟基联苯甲酰基-己糖、鞣花酸和Stachyurin可能为沙棘叶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和表儿茶素可能为沙棘枝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沙棘叶的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探,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蛋白激酶B(AKT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为沙棘叶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沙棘叶抗炎作用的关键作用途径。
  本实验通过对沙棘果实、叶和枝的化学成分及其代谢组学、抗炎活性的研究,丰富了对沙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认识,为沙棘不同部位的进一步有效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体外验证槲皮素抑制骨髓瘤细胞(U266)的增殖和降低小鼠单个核细胞(RAW264.7)定向分化破骨细胞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266细胞株,通过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U266细胞后,CCK-8检测U266细胞的增殖状况。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通过槲皮素处理RAW264.7细胞,用抗酒石酸碱性磷酸酶(TRAP)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的分化相关基因表
学位
学位
高性能材料氢化丁腈橡胶(HNBR)和电池级碳酸锂及氟化锂在化工、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这些材料的纯度直接决定材料性能。在HNBR材料制备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离子交换脱除钯催化剂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从选择性均相溶液催化加氢结束后的HNBR中脱除回收微量Pd催化剂的新工艺,确定了过氧化氢盐酸氧化剂体系,乙酰丙酮乙醇溶液为析出剂,氧化剂用量为理论值的1.2~1.5倍,氧化时间不少于60 min,
学位
近年来,细颗粒物(PM2.5)因其易富集有毒有害物质和易诱发不良天气等特点成为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燃煤发电及工业生产过程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这些排放源多为集中有序排放。因此,使用合理高效的除尘装置对工业尾气颗粒物进行源头治理,对于减少颗粒物排放量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旋风分离器常被用于颗粒物的收集,其结构简单、投资低、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使其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旋风分离
在电动修复过程中,铬离子容易产生聚焦效应,出现高浓度区。这在降低去除效率同时会导致高的电能消耗。本文针对干旱区Cr污染土壤电动修复过程中的聚焦效应进行实验研究,尝试对聚焦效应进行消除并改进其修复能效。  通过初始修复实验发现聚焦效应的产生对能效和总修复效率有着明显影响。实验中聚焦效应不明显的Ek3获得了最高的总修复效率(46.60kWh/g)和最低的能量消耗率(32.20%)。同时,实验发现在低含
学位
学位
学位
多糖(Polysaccharide,P)和黄酮(Flavonoid,F)是植物常见的具有清除自由基和保护生物体机能功效的药用活性成分,它们往往被同时提取和利用。然而,两种成分混合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选取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的多糖和黄酮为研究对象,提取分离并纯化得到多糖和黄酮样品,比较两者清除四种自由基(
学位
目的:初步探讨新合成的高水溶性二氢杨梅素铵盐(Dihydromyricetin ammonium,ADHM)对饮酒小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1.动物行为学实验:取80只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6~8周龄,体重20±2g),分为酒精(ethyl alcohol ,EtOH)组,二氢杨梅素组(Dihydromyricetin , DHM,5 mg/kg),二氢杨梅素铵盐1
CO_2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之一,因此近年来CO_2捕集技术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沸石吸附CO_2具有能耗低、对设备的腐蚀性小、操作性能稳定等优点和气体吸附容量相对较小的不足。因此需要筛选出一种合适的沸石CO_2吸附剂,提高其CO_2捕集能力。首先本文对比了13X、4A、NaY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沸石的CO_2吸附特性,讨论了压力和温度对它们CO_2吸附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吸附剂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