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型发光材料倍受人们的关注,并作为发光探针应用于各种生物检测中。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发光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能更强、稳定性更高。为方便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通常制成核壳型纳米粒子,其中SiO2纳米粒子因有良好的水溶性,易于制备、分离和表面修饰,应用较多。但对多数染料和其它小分子配合物,在SiO2中直接掺杂时荧光物质很易从SiO2纳米粒子中泄漏出来;而且在溶液体系中,由于溶剂分子对荧光物质猝灭的影响,使荧光物质的发光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本论文利用化学作用制备了一系列避免了荧光物质泄漏、粒径30-50nm、大小均匀的荧光纳米粒子,并利用荧光物质包壳的方法减少了荧光猝灭及光漂白现象,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荧光标记技术,建立了一种基于生物荧光纳米颗粒的新型荧光标记方法。 第二章以荧光染料丹磺酰氯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OS)反应形成的前驱物为核,二氧化硅为外壳制备了大小均匀的荧光纳米颗粒,利用丹磺酰氯与APTEOS及硅壳之间稳定的化学键,解决了荧光染料泄漏问题。由于磺酰氯染料种类少,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第三章用氨基多羧酸的双酸酐化合物二乙三胺五醋酸酐(DTPAA)与氨基荧光素及APTEOS偶联,形成掺杂前驱物,合成了不泄漏的荧光素掺杂的纳米颗粒。稀土离子或其配合物在掺杂时也存在严重的泄漏,第四章用对氨基苯甲酸与DTPAA及APTEOS反应得到配体,进而制成纳米粒子,然后将其浸泡在TbCl3溶液中得到稀土配合物掺杂的荧光纳米粒子,利用配体与硅壳间的化学键作用及DTPAA对铽的强配位作用解决了泄漏问题。第五章中应用这一新型的荧光标记方法,用荧光素纳米粒子成功的测定了人IgG(hIgG),荧光强度的大小与待分析物hIgG的浓度成正比,在0.1-250ng/ml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5ng/ml。与直接用荧光素进行标记相比,灵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传统的荧光标记方法比较,该方法在稳定性、灵敏度、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