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语中的音节倒置词并非词汇学领域的新生儿。早在十六世纪,人们就曾利用音节倒置的隐语方式代替一些城市或人物的名称。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音节倒置词重获新生,并成为法国巴黎郊区年轻人语言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作为法国当代郊区年轻人特有的词汇种类之一,音节倒置词在中国却较少成为研究对象。法国的研究主体也多将其作为法国年轻人语言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研究多停留在对词汇的搜集、整理及词汇学分析层面,而对其社会根源、语言心理及与语言主体多元性之间的关系较少进行系统性分析。该词汇的发源地主要是人均收入较低的法国巴黎郊区。它反映了在法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在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移民政策、语言政策及媒体及艺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具有法国特色的跨文化社会语言形式。该词汇如同一面镜子,体现出当代法国社会人民,特别是巴黎郊区低收入群体及移民人群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风貌,成为社会“年轻一代”及“弱势群体”的宠儿。该词汇与法国郊区文化中的说唱音乐相结合,得到媒体与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该词汇连同其语言主体均成为热点问题,社会舆论及语言学界对其褒贬不一,逐渐形成两大阵营。媒体、学界的关注与对其有普及作用的说唱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是一柄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外界对该词汇及语言主体的误解,使其成为打上烙印的社会群体及语言形式,对两大阵营的融合统一有害无益。该词汇生长的土壤是法国大城市郊区较为集中的低收入群体及移民人群聚集区。单纯从语言政策上强调语言的纯净性与规范性,倡导或禁止某语言形式或词汇,是唯心主义的体现,既不现实,也不太可行。法语之于法国,如灵魂之于人。爱之深,责之切。无奈政令有欲速则不达,惟其在充分了解该语言主体的文化多元性,承认郊区文化及其语言形式的平等地位,努力消除社会差距的基础之上,以太极的精神,以柔克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及语言的多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