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政府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之后,确立了“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政策。受此政策引导,全国各地的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被撤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操作的不合理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学术界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利弊研究往往以静态的结构分析为主,这就导致了其对具体的学校布局调整过程运作缺乏关注,因而也无力揭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政府与学生家长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本文选取河北省L县为研究地点,以该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与政府发生过博弈行为的学生家长为个案,从学生家长和地方政府的双重视角出发,在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运作情境、运作过程以及利益受损的学生家长与政府间的博弈行为等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学生家长的行动与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之间探寻各个利益主体的实践逻辑,进而揭示现阶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非程序性运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本研究基于实证调查发现:(1)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行,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和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与此同时,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形成,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则日益加大。(2)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以后,地方政府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减少分散的教育投入,对原有的农村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由于学校撤并的非制度性和非程序性,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就近入学的机会,学生家长也因此增加了不必要的花费。此外,很多被撤并的农村小学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小学建设以乡、村为主,实际上也就是村民自建,如今的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也影响到了多方的利益。(3)县级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做为该政策目标群体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却遭到了忽视。利益的受损和程序的不公,使得部分学生家长采取上访、抵制拆迁和让自己的子女辍学等“非常规行动”与政府博弈,以期能够阻止或者延缓学校的撤并,或者逼迫政府答应其它的要求。而政府在遇到学生家长的抵制时,又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反思性的调节。在不断的个体行动与政府应对策略的碰撞中,校方则成为了学生家长和政府博弈的“中间地带”,他们的努力也促成了博弈均衡的达成。(4)在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而引发的学生家长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双方的行为选择都体现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县级政府的决策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策规划与目标群体需求的脱节、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阻和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疏离。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从原有的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格局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农村适龄学生逐渐减少的事实也证明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然而,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非程序化运作始终不能和目标群体的需求相契合,而当学生家长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非常规行动”来表达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也必然困难重重。既然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主体是县级政府,那么政府就应该本着服务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有效进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