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认同与英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Gardner和Lambert提出的经典动机理论,以及高一虹的英语学习动机扩展模式和身份认同变化,本研究意在探寻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认同、英语学习动机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篇文章中的数据取之于三所北京高等院校,即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民族大学。样本涵盖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研究期间,作者作为一名助教,教授民族班学生英语听说课程。通过发放问卷,参与式观察以及访谈等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语,汉语及英语普遍持有积极的语言认同,并且不存在明显的性别上的认同差异。英语学习动机方面,工具型动机和文化型动机占主导地位。在学生学了一段时间的英语之后,主要发生了三种语言认同方面的变化:自信心变化,生产性变化以及附加型变化。由于学习动机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语言认同的变化。  最后,本研究还为今后语言学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模式。通过借鉴实践社区理论,我们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实践社区,在这一社区里,社区成员拥有共同的语言学习的爱好,并将学好语言作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社区认同,进而形成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积极认同,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及与社区成员之间频繁的互动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其他文献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杜恩(1572-1631)接受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影响,也反过来影响了布朗宁、艾略特等诗人,批评家对其有褒有贬,使得他在文学史上起起伏伏。二十世纪初,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