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动宾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汉语动宾搭配问题自上个世纪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按照宾语的不同类型,可将动宾搭配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搭配,另一类是非典型搭配。典型搭配由及物动词与受事宾语组成。非典型搭配由及物动词与地点、工具以及方式宾语等组成。汉语动词“吃”可以与各种类型的宾语搭配,“吃+NP”结构体现了汉语动宾搭配的许多特性,有关“吃+NP”的研究可被视为汉语动宾搭配研究的典型代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将图式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概念转喻理论相结合,针对动词“吃”扩展意义的形成机制以及名词的语义游移问题进行研究。此外,动词“吃”、“NP”、“吃+NP”以及“V+NP”的图式网络将被依次建构。同以往研究方法相比,修改后的网络模型更加关注对认知机制的探索以及意义的动态始解,在处理非典型搭配问题时显示出较强的解释力。本文研究发现,动词扩展意义的形成机制遵循人类一般认知原则。扩展意义以包含图式为基础,以原型意义为认知参照点,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主要扩展方式逐渐形成。包含图式、原型意义和扩展意义共同构成了范畴三角模型。名词语义游移的认知理据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由百科知识可知,食物的来源、工具、方式、外形和味道都是饮食事件框架内的组成元素。框架内的不同元素可以被突显或者隐藏。当某个元素被突显时,它便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并引起一系列的概念隐喻或者概念转喻。本文为有关不同类型的动宾非常规搭配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例证研究。同时也为今后的实用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跨文化交际、翻译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研究。“吃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源远流长。对“吃+NP”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