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良胫骨平台Schatzker CT分型的骨折影像学特点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_yu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胫骨平台骨折的CT影像学参数测量,明确各型骨折的解剖学特点,为术前规划和屈曲型、过伸型骨折内固定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材料&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05月0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417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以改良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 CT分型为基础,在骨折虚拟复位前后的三维重建标本上进行解剖学参数测量,包括:骨折移位距离、骨折塌陷深度、骨折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骨折高度和水平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骨折线角度等,并绘制各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骨折图谱。结果:1.本研究收集的417例病例均有CT资料,仅有287例病例有X线资料。其中X线对287例胫骨平台骨折的识别有9.1%漏诊率。2.简单骨折组(Schatzker I-III型)中男性患者年龄为47.0±12.3岁,女性患者年龄为55.6±14.5岁;复杂骨折组(Schatzker IV-VI型)中男性患者年龄为45.2±12.6岁,女性患者年龄为54.1±15.6岁,两组女性患者的年龄均明显大于男性。3.在Schatzker I型骨折中I A+P骨折亚型较常见,其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39.5±7.9%,骨折块高度为54.0±21.3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94.6±23.2°,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107.7±10.7°,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86.7±37.3°。4.在胫骨平台骨折中Schatzker II型最常见,其冠状面骨折塌陷深度为10.2mm,矢状面骨折塌陷深度为10.4mm,骨折塌陷面积为649.3mm~2。在Schatzker II型骨折,II A和II A+P骨折亚型常见,其中II A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14.8±5.4%,骨折块高度为37.6±7.7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67.4±14.4°,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93.9±8.9°,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71.3±12.8°;II A+P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26.5±11.5%,骨折块高度为42.4±12.7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105.8±30.0°,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98.8±13.9°,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83.7±35.3°。与I A+P骨折块相比,II A+P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更小,而骨折块高度、水平面骨折线角度、冠状面骨折线角度、矢状面骨折线角度相似,且两者均为接近矢状面的垂直骨折模式。5.I P、II P亚型骨折块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18.5±6.5%,骨折块高度为40.9±16.1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164.0±9.0°,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111.7±16.0°,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101.7±10.4°。6.Schatzker III型的冠状面骨折塌陷深度为5.0±2.2mm,矢状面骨折塌陷深度为5.3±2.1mm,骨折塌陷面积为319.2±143.9mm~2。其塌陷范围以平台的前外、后外区域为主。较II型比较,III型的骨折塌陷深度和骨折塌陷面积更小。7.在Schatzker IV型骨折中,常见IV A+P骨折亚型,其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40.6±14.6%,骨折块高度为55.4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79.3±29.3°,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66.5±15.4°,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100.3±40.5°。IV型中后内侧骨折块向后侧移位3.4±4.8mm,向内侧移位6.4±7.1mm,向远端移位3.2±4.4mm,且三个方向上移位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Schatzker IV型骨折线越靠近外侧平台,发生率越低,但骨折移位越大。8.Schatzker V型中,过伸型损伤常表现为AM劈裂合并AL塌陷的骨折模式,其劈裂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13.6±8.8%,骨折块高度为30.6±16.6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151.6±11.4°,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55.9±17.9°,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72.5±10.3°。骨折块向前侧移位2.9±1.6mm,向内侧移位2.1±0.8mm,向远端移位2.4±1.6mm,且三个方向上移位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型损伤常表现为PM劈裂合并PL塌陷为主的骨折模式,其劈裂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为24.9±8.0%,骨折块高度为50.3±11.8mm,水平面骨折线角度为22.4±7.8°,冠状面骨折线角度为74.1±8.2°,矢状面骨折线角度为103.3±7.2°。骨折块向后侧移位4.5±2.9mm,向内侧移位1.5±1.5mm,向远端移位3.9±3.3mm,向后侧、远端移位相当,但均大于向内侧移位。且过伸型劈裂骨折块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平台面积的百分比、骨折块高度均比屈曲型劈裂骨折块更小。9.Schatzker VI型的骨折块移位往往是从平台髁间棘向周围分散,同时向远端移位。10.三维骨折图谱提示平台后内侧的骨折线稀疏,而干骺端曲率变化最大的移形区以及外侧平台骨折线最为密集。结论:1.I A+P骨折块是一种接近矢状面的垂直骨折模式,可用拉力螺钉垂直于矢状面方向固定。IV A+P骨折块容易向后方、内侧移位,在复位时应充分显露其后方和内侧,并在后、内侧提供支撑固定以对抗术后再移位。VI型的骨折形态及位置多变,治疗应个性化。2.V型中过伸型损伤(V AM+AL骨折)、屈曲型损伤(V PM+PL骨折)均表现为内侧平台以劈裂为主,外侧平台以塌陷为主。在研发过伸型、屈曲型骨折的内固定系统时,应对外侧平台塌陷骨折进行竹筏样支撑固定,对内侧平台进行抗剪切固定,过伸型损伤的的前内侧接骨板长度小于屈曲型损伤的后内侧接骨板长度。
其他文献
幼儿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结合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探究活动当中,进一步激活思维,迁移现有经验,最终解决各类问题的学习过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想引导幼儿开展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以吸引更多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全面挖掘、发挥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文章主要对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幼儿园游戏教学进行探讨。
本文讲述了J2132-A型向心力实验器研究改进的原因及方案
<正>统编教科书自实施以来,一线教师普遍觉得课时相当紧张,教学进度和任务难以完成。“上完”已然很困难,更别说“上好”了。究其原因,与教科书的大容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以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1]。
期刊
<正>深度学习是课堂的本质追求,对话是课堂的基本形态。本文拟通过解析深度学习的对话意义,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教学对话策略,以期服务实践,求教于同仁。一、深度学习的对话意义(一)深度学习与对话教学的概念简析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模型研究,即探求对人脑思维深层次学习模拟。2014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与发展中心启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下称“深度学习
期刊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矛盾纠纷大量增加,传统“政府+法院”的解纷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及群众需求。近年来,国家层面强调加强社会治理,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法院系统以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为抓手,深化诉源治理工作,在社会治理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但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发展时间不长,各项工作、机制等仍需完善,在诉源治理中,法院工作模式亟待厘清和解决。因此,研究基层法院诉源治理优化路径,对于
<正>1.引言短短三年内,在三亚市中心一片混凝土防洪墙内荒芜的土地,被成功地修复成为一个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公园。本案遵循风和水的生态过程,建造红树林混交林来加快红树林恢复的自然过程。2.场地、挑战和目标持续30年的破坏性开发,给三亚这座旅游城市的景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几乎所有建成区的水系都被污染,四处漂浮着垃圾;
期刊
<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中区域游戏是最为普遍、也最受幼儿欢迎的游戏形式之一。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至关重要。教师可运用加减法、分类法、渗透法将材料与区域游戏进行融合,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一、加减法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材料的操作方式。教师应允许幼儿把不同区域的材料整合起来使用,使材料具有更多的游戏价值和意义。
期刊
近年来,学前教育实践领域越来越重视提升幼儿学习效能和学习质量,深度学习是有效提高学习质量的方式之一,逐渐受到重视。采用访谈法了解幼儿教师对深度学习的认知情况及相关教学策略可发现,幼儿教师对深度学习持积极认同态度,但对深度学习的认知不充分,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生成的班本课程的有效性不足。幼儿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能力框架,针对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个人领域三个维度六种具体能力进行班本课程设计和实施,采取支持
<正>“‘史料实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生命线’”[1]。如何围绕史料进行课堂教学,让史料“自己说话”,让学生学会读史料,爱上读史料,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面。本文以清人斌椿于1866年所作游记《乘槎笔记》[2]为材料,对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进行课堂教学探索。
期刊
明胶是由胶原蛋白水解得到的一类聚合物,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生物学性能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发泡性、乳化性和成膜性等特点,在产品包装、增稠、充当递送载体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本文就明胶凝胶强度、黏度、颜色、产量、等电点等理化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明胶不同类型的改性、交联方式和制备各种功能性明胶基水凝胶进行综述。通过设计使用不同材料,引入不同官能团来合成不同功能特性的明胶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