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肌腱修复张力对兔肩袖损伤修复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肩袖损伤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依据。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后分为四组:对照组、正常张力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组。其中选7只实验兔作为对照组,余33只作为实验组并均分成三组:正常张力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组。三组实验兔均进行双侧肩关节实验,建立兔肩袖断裂模型并给予不同大小肌腱修复张力的处置。第一步,对实验兔均予以双侧肩关节冈上肌腱离断术,造成兔急性肩袖撕裂。低张力组、高张力组分别对离断的冈上肌腱游离端锐性切除0.5cm、1.0cm肌腱;第二步,将三组实验兔冈上肌肌腱拉回至原位止点,并用特定拉力计测定记录其修复时张力大小;第三步,予以肌腱原位止点处缝合固定(骨隧道法+改良Mason-Allen技术),建立不同修复张力的兔肩袖模型。对照组中取5只实验兔行力学检测,2只行组织结构学观察,作为正常对照。正常张力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组分别于术后2、4、8周末每组随机抽2只实验兔取材标本行组织结构学观察;每组术后8周末剩余的5只实验兔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纳入结果的实验兔术后均成功取材,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渗液及感染等不良反应。(1)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正常张力组、低张力组、高张力组冈上肌腱止点重建处腱-骨缝合处裂隙均可见,腱骨界面可见肉芽组织长入,炎性细胞填充,其中,低张力组、正常张力组偶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术后4周,正常张力组、高张力组、低张力组腱骨标本的炎症反应较前有减轻;腱骨界面缝合连接处间隙减小,高张力组间隙稍明显,有更多肉芽组织长入。低张力组、正常张力组可见软骨细胞增生,少量成纤维细胞生长并有部分未钙化纤维软骨向肌腱内长入,两者腱骨组织渗透长入现象低张力组占优。术后8周,正常张力组、高张力组、低张力组腱骨连接处均较前致密,高张力组较之低张力组及正常张力组相比未见明显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形成,可见腱骨界面以纤维瘢痕组织连接。低张力组、正常张力组有软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形成,低张力组、正常张力组可见致密的Sharpey纤维形成,且排列较整齐一致,初步形成了新的冈下肌止点,低张力组较正常张力组明显。(2)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手术组肌腱修复张力大小随切除肌腱长度增多而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组间两两比较,正常张力组、高张力组、低张力组的最大载荷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张力组最大载荷大于高张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兔急性肩袖损伤中,低修复张力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兔肩袖腱-骨界面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