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团结关乎着社会稳定与国家兴衰。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向来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高等院校是我国各民族精英成长的摇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精英人士对民族团结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对民族团结的看法。因此,加强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就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着手,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高校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而归纳和总结其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归因探讨与对策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情况的研究,进而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式和规律,以期对其他单位和社会层面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考。
首先,在研究中本文构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调查研究指标体系,尝试将里克特量表和鲍格达斯社会剧离量表应用于衡量民族团结的效果,并从宣教体系、宣教内容掌握情况、民族团结认知态度以及不同民族间社会距离等方面展开分析,着重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共四所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调查。
其次,研究发现,受调查的民族院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保障体系,实施状况较为理想,而受调查的非民族院校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实施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民族院校中民族团结知识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中普及都较好,而在非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情况好于汉族学生,整体上都不如民族院校学生;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可比例都很高,有着正确的民族观,而非民族院校中大多数学生认可程度相对低一些,汉族学生认可比例低于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民族间社会距离上,大多数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学生都能与其他民族保持正常社会交往,但两类院校学生愿意与其他民族保持密切交往的比例都不高,均没达到65%。
最后,本文对调查的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归因分析和思考,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的对策建议。宏观上,高校尤其是非民族院校应该将民族团结教育视为必须应对的社会议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建立起长效机制;具体实施上要打破高校中民族二元结构的隔离;注重公民意识教育,探索“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关注敏感民族,大力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