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昌凹陷作为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影响,内受珠三南断裂带及其它断裂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经受了伸展、扭动、反转等多种构造应力作用,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形成演化过程,在该地区形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断裂体系、复杂的构造样式。本论文研究文昌凹陷断裂构造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结合30年来的区域勘探开发研究成果,在大地构造背景、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划分、地层层序特征和盆地演化的认识基础上,运用地震测井、地层层序等区域基础地质资料,通过对文昌凹陷断裂构造解释分析、层序地层和沉积地层认识与总结,得出下列主要认识:1.文昌凹陷断裂分级分期。断裂可分为四到五级。珠三南断裂为一级断裂,珠三1号断裂和2号断裂为二级断裂,珠三3号、4号、5号和6号断裂为三级断裂,凹陷内其他断裂均为四到五级断裂;断裂活动可分为三期,早期活动断裂,晚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2.断裂走向存在以下规律:从基底到T40,分别以T81和T71为界。从Tg到T81前,断层以近北东向为主,反映了T81以前以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为主,从T81到T71前,断层以近东西和近北东两组断裂为主,从T71到T40开始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两组的断层大量发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北西西向的断裂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T71以后近南北方向张性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早期到晚期,受区域应力场右旋控制,断层的走向一直在右旋。文昌组二段和恩平组二段沉积末期这两次应力方向的右旋快速调整,使文昌B凹和文昌C凹断裂转折位置附近压扭应力分量集中,形成两次反转(推隆)构造,从而在文昌组一段和恩平组二段沉积时期形成同沉积背斜构造。3.断裂活动特征表现为:a.主干断裂基本全部为古近纪同沉积断裂;b.断裂活动南强北弱;c.控凹断裂形成演化非常复杂,同一条断层在不同时期不同区段活动强度差别很大,同一条断层在同一时期不同部位活动差异很大,珠三南断裂活动演化正是如此;d.文昌凹陷古近系的断裂活动和沉降中心明显发生了由西南到东北的迁移;e.断裂活动存在分段、连锁、接替、分离等多重特征。断裂活动即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又受临近断裂以及局部构造应力场的影响。4.断裂的成因与整个地质构造历史有密切关系。晚白垩-中中新世,在区域右旋扭张的构造应力场背景,发生了5次构造运动,分别对不同断裂体系发育的方向、断裂分布、发育条数、断裂活动幕、速率与古差落产生不同的影响。断裂控制了文昌凹陷及其周缘的构造格局,凹陷南断北超的整体格局和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差异性受断裂分布和活动演化控制。5.文昌A、B凹陷构造特征与样式共分为7段,文昌C凹陷构造特征与样式分为4段。这种差异性在平面上受断裂拐点、衔接、转换带发育控制,在剖面上受断裂活动强度断面形态的影响。6.断裂活动具有幕式性和旋回性。文昌凹陷断裂活动幕式性和旋回性活动特征,控制着中长期旋回和三级层序内体系域发育模式。断裂活动在断陷期强、断坳转换期中等,晚期活动弱的特点,不同活动期内断裂又有早强晚弱的特点。进而影响了凹陷不同部位层序的发育样式。7.珠三南断裂活动特征控制了文昌凹陷“跷跷板”式的沉积中心位置的迁移。古断裂发育演化方式控制沉积扇体的分布,可以通过对古断裂发育演化方式、古应力场和古构造的恢复,及其与沉积填充的匹配关系,来预测扇体发育部位和有利存储集体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