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了解老年人群体当前的膳食营养状况,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对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337名老年人的膳食营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依据调查分析结果为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群体的膳食营养提供合理的建议,并提出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群体营养状况的策略,对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意义。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现场方便采样法抽取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不同养老模式(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337名老年人每日摄入米面类及其制品人群最多,占99.5%,其次每日摄入水果,新鲜蔬菜、猪肉、腌制蔬菜和奶类及其制品也较多,分别占60.2%、46.8%、44.9%、41.6%和40.3%。禽类及牛羊肉的每日摄入频次偏低,分别10.1%和11.2%。动物内脏、动物血摄入最少,每日摄入频次为0,全年基本未摄入分别占总人数的81.4%和73.9%。(2)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盐、肉禽类以及油脂类的摄入量明显高于推荐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量的188.66%、174.14%及121.27%;但是对奶及奶制品类、水果类、鱼虾类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分别仅占推荐摄入量的17.31%,24.53%和40.71%。其中不同养老模式下,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与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营养素每日摄取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营养素摄取更全面,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中,经济收入水平高的人群营养素摄入比例状态好于经济水平低的人群(P<0.05)。(3)对老年人的膳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脂肪及蛋白质摄入量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上升。三餐能量分配中,早餐的能量不足,晚餐能量超标。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膳食结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三餐供能比更合理。男性在脂肪的摄入比例上高于女性(P<0.05),年龄低的老年人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比例高于年龄高的老年人(P<0.05),随着教育程度的降低,老年人的碳水化物供能比增高。(4)337名老年人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4.14%。其中,“对骨骼有益的矿物质”掌握最好,知晓率达64.09%;在“与脚气病有关的维生素”这一营养知识点上,知晓率最低,仅为42.14%。影响老年人KAP的主要因素为养老模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居家养老模式平均得分(9.34±0.83)高于社区养老模式平均得分(7.21±1.08),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得分高于男性(P<0.05),年龄越低得分越高(P<0.05),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水平均和营养知识的得分呈正相关。(5)对老年人膳食营养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40.06%的老年人“爱吃零食”,75.67%的老年人“爱吃油炸食品”,48.57%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与43.48%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行为”。(6)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有所不同,其中30.61%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以“电视广播”获得营养知识,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专业讲座”,达到47.83%。研究结论: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营养素蛋白质类及调味品类摄入过高、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类摄入偏低,且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过高等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虽然本次调查对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对营养知识掌握及营养态度和行为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建议针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老年人个体差异,制定膳食调整方案,同时应在老年人群中强化人群营养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