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和比较地黄不同品种种质的形态特征,评价其产出药材品质,探究地黄优异种质所具备的形态特征,筛选出抗性好、高产、优质、适合产区种植的高品质地黄种质。探究地黄常见品种“温85-5”的性状变异规律。 方法:对地黄现有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观察和比较不同地黄种质的性状特征,并按产量分级对23个代表种质进行K-Meancluster聚类分析;以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地黄多糖、梓醇为品质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各种质所产出的地黄药材;同时,观察和研究地黄常见品种“温85-5”性状变异,并对“温85-5”的性状和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本研究收集了地黄种质资源42份,其中包括道地产区不同品系的地黄种质资源,药农自发选育的品种;其他主产区的种质资源,如:安徽亳州、山西襄汾、临猗、山东鄄城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地黄种质资源圃。 河南省焦作市为地黄的道地产区,通过对河南地黄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初步搞清楚了地黄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目前,地黄的主要种植区为河南与山西,山东菏泽与安徽亳州亦有零散种植;河南产区主要栽培的地黄品种为“温85-5”、“北京1号”、“北京3号”、“生津1号”、“沁怀1号”,山西省栽培品种主要为“晋红系列”,“晋红一号”主要分布于山西运城,“晋红二号”分布于山西临汾。市场流通的药材大都来源于这几个品种。 第二部分不同地黄品种或种质在出苗率、叶面特征、叶型、株型、块根等多个生物学特征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且有些差异显著;通过对不同地黄种质多个形态特征的观察比较,基本上摸清了当前地黄的栽培现状,即:地黄主要栽培品种的形态特征比较稳定,出苗率较高,幼苗生长旺盛,六月、七月地上部分变化比较大,在九月达到最大值,十月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块根数大都在4-5个之间,只有温85-5与沁怀1号块根数较少,在3个左右。单株块根产量大都在400g左右,85-5产量最高,其次为北京3号,单株块根产量超过500g;地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比较严重,北京1号、温85-5、北京3号、晋红一号等几个品种占地黄栽培面积的90%以上,病虫害感染率均较高。金黄后、红薯王、沁怀1号病虫害感染率相对较低,在杂交选育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其优良抗性。 采用spss13.0K-MeanCluster对23个代表种质的8个形态特征的平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地黄种质8个形态特征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产量级别的增高,木部与韧部的比值不断升高,单株平均块根数不断降低,可见地黄的产量、块根膨大与这两个特征有一定关联。当地黄的株幅在35cm-40cm、叶长在30cm-35cm、叶宽在9.3cm-10.5cm时,地黄产量相对较高;株幅、叶子较大或较小的种质产量均较小。产量较高的地黄种质基生茎长在2.6cm-3.5cm,基生茎粗在2.10cm-2.74cm,基生茎较矮壮;基生茎较长和较细的地黄种质产量相对较低。 第三部分本研究以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地黄多糖、梓醇为品质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不同品种地黄药材品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黄种质药材品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水分最大为6.97%,最小为2.7%,灰分最大6.67%,最小3.58%;水溶性浸出物最高为83.88%,最低位69.21%;地黄多糖含量最高35.58%,最低5.60%;梓醇含量最多4.79%,最低1.95%。通过对不同地黄种质产出药材梓醇、地黄多糖、水溶性浸出物K-Mean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优良地黄种质产出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应大于75%,地黄多糖含量大于15%,梓醇含量大于2.5%。 第四部分地黄常见品种“温85-5”变异明显,“温85-5”地黄的产量和品质与多个地上特征相关;尤其是水溶性浸出物,与多个地上性状显著相关。 结论:通过对不同地黄种质的主要形态特征描述,比较系统概括了当前主要栽培品种的主要特征,可以作为地黄不同品种鉴别的方法,为地黄品种选育的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指导药农对地黄种质的判别,引种优良的地黄种质,避免因地黄种栽的原因带来的损失。 株幅在35cm-40cm、叶长在30cm-35cm、叶宽在9.3cm-10.5cm时,地黄产量相对较高;株幅、叶子较大或较小的种质产量均较小。产量较高的地黄种质基生茎长在2.6cm-3.5cm,基生茎粗在2.10cm-2.74cm,基生茎较矮壮;基生茎较长和较细的地黄种质产量相对较低。优良地黄种质产出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应大于75%,地黄多糖含量大于15%,梓醇含量大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