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剧作为历史悠久的梆子声腔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西路戏和南路戏两个艺术流派。不论是西路戏还是南路戏都为传承戏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谈论较多的都是西路戏的剧目及表演,多数人无意识地忽略了南路戏包括南路戏的二十四个剧目。深入研究蒲剧南路二十四本剧目及其舞台表演,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流变发展,将是对蒲剧艺术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会对蒲剧新剧目的编创、移植提供成功的经验,有利于剧种的推陈出新、能更好地帮助演员继承传统,塑造舞台形象,同时有助于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充分地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蒲剧的兴盛带动了其不同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蒲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蜕变,而南路戏也因之更迭。二十四本即是蒲剧南路戏的全部剧目,据老艺人口头传说,是由民间二十四个文人编写而成的。其实二十四本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迟在清代后期二十四本已经全部完成,蒲剧南路戏从剧本到舞台艺术,已形成完整的、成熟的且有别于西路戏的艺术形态。本文是从二十四本的形成历史和发展、本事来源、剧本特点和舞台表演特点这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经过研究发现,南路戏二十四本一部分来自于元杂剧、传奇剧目,一部分由历史演义小说改编而成,形成过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剧本的文学色彩相对较西路戏浓厚,剧词典雅。唱段均采用十字句,呈现整齐的豆腐块形式。它的舞台表演对于某些场面的把握也呈现了经典的一面,其中有些表演特技成为蒲剧舞台上的独门绝活,有能够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日寇侵华,晋南沦陷,打乱了蒲剧发展的正常局面,戏班星散,艺人外流,专演南路戏的班社解体,流亡敌后的南路戏艺人再也难以单独组班演戏,与西路戏艺人共同组班,只能在班社的演出中保留一些南路戏剧目。建国后,班社改组为正规的国营剧团,加快了蒲剧西、南两路的合流,但有些剧团还保留了较多的南路戏的演出。1964年传统戏停演,继而“文革”风暴铺天盖地,传统的戏曲艺术失去生存空间。“文革”结束,时世变迁,南路戏再也不可能重现昔日的辉煌,只能在蒲剧艺术各个方面留下一些不易抹去的痕迹。客观地说,南路戏作为一个艺术流派,早已与西路戏融为一体而不复存在,但它是蒲剧从文本到舞台艺术最完整、最成熟的部分,是蒲剧传统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充分理由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对蒲剧南路戏二十四个剧目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尽可能填补蒲剧剧目研究上的空白;对蒲剧南路戏艺术流派的形成进行合理的推断,最终形成至迟是在清代后期,兴盛于清末民初;根据现有资料对蒲剧南路二十四本可查的剧目来源情况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探索其本事来源;对南路二十四本戏的舞台表演进行挖掘,证明了南路戏也有与西路戏可以媲美的舞台技巧和表演魅力,有些甚至发展成为精品剧目。由于蒲剧南路戏的班社早已散佚,南路戏的艺人也早已故去,因此在资料的搜集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致使对这一论题的研究难以做到详尽和深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阔视野,深入挖掘,搞清南路戏在最兴盛时期所创作的蒲剧艺术财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此基础上推进蒲剧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