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9年美国加州的Chiron公司首先成功地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克隆了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cDNA以来,对其关注和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入。HCV感染不仅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目前全球HCV感染者约有1.7亿,每年新增感染者达300万~400万。HCV感染的慢性率高达70%以上,至今尚无有确切保护作用的疫苗问世,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方法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持续应答率低下、副作用大且受HCV基因型限制,故迫切需要发展更有效的疗法控制HCV的感染和传播。大肠杆菌来源RNase P是催化切割ptRNA 5’端成熟的天然核酶,该酶的催化核心为一个377nt的RNA亚单位(M1 RNA),能在具备高盐离子和适当Mg2+的体外缓冲环境中对RNA底物进行位点特异的切割。M1 RNA主要识别底物的二级结构,其最小的底物结构必须含有5’单链区和tRNA氨基酸接受臂的双链茎-环结构。基于此,对于已知序列的靶基因mRNA,均可通过设计一小段引导序列(Guide Sequence,GS)与其互补结合,结合后的mRNA/GS复合物类似于M1 RNA底物的二级结构,可被M1 RNA识别并特异切割,由此发展出的新型靶向核酶——即M1GS核酶。本文选择HCV基因组中序列相对保守、且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基因(core gene,C)作为靶基因,对针对该基因mRNA的靶向性核酶M1GS-HCV/C167通过切割位点筛选、添加桥序列(Bridge Sequence)等手段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切割活性。通过胞外切割试验对M1GS核酶的靶向切割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核酶M1GS-HCV/C52 ,M1GS-HCV/C141,其体外切割活性得到提高。初步探索了影响人工核酶M1GS体外切割效果的因素,发现M1GS核酶对底物RNA片段的体外切割受底物RNA高级结构及底物与核酶的反应比例的影响。进一步的胞内实验,构建M1GS核酶真核表达载体(pc-M1GS52、pc-M1GS141 ,并与HCV核心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HCV/core)共转染Huh-7细胞,以检测M1GS核酶能否在胞内抑制靶基因的表达。通过RT-PCR半定量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优化后的M1GS核酶在胞内可使靶基因mRNA的水平降低,同时能明显降低HCV核心蛋白的表达。通过本文的研究,成功将核酶M1GS-HCV/C167进行了优化,初步摸索了影响切割反应的因素,使其胞内外的切割效率均得到提高,得到切割活性更高的核酶M1GS-HCV/C52及M1GS-HCV/C<sub>141,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的了实验素材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