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民生状况整体上得到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也逐年减少。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贫困人口基数较大,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落后,加上贫困地区一般地理条件恶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及其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原因,近几年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脱贫困难,甚至返贫现象。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恩施州农村贫困研究的P(状态)-C(原因)-G(治理)-R(反应)分析框架。在PCGR分析框架下,首先整理出恩施州农村贫困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其次对恩施州农村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2006-2015面板数据采用FGT指数法对恩施州贫困状况进行测度,通过对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贫困发生率、贫困距指数以及贫困强度指数进行分析,得出恩施州农村十年间贫困变化趋势,并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影响恩施州农村贫困状况的因素,选取影响农村贫困状况的相关变量进一步分析,采用多层次模型分析法,利用SPSS12.0及HLM6.0进行测算,根据输出结果对变量逐一分析,从而找出影响恩施州农村陷入贫困状况具体原因。最后,对恩施州农村贫困治理从治理机制和治理路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出国内外贫困治理实践,结合恩施州目前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女性、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家庭规模越大、属于扶贫对象、没有接受过技能指导且对政府政策越满意的人群更容易陷入贫困。要帮助恩施州农村贫困地区尽早脱贫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加强监管,并结合对精准识别机制、农户参与机制、动态监管机制、财政保障机制、利益衔接机制的完善以及产业扶贫路径、人力资本扶贫路径、基础设施扶贫路径和财政支付扶贫路径的结合,推动恩施州扶贫工作的快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