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支气管源性囊肿和先天性食管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3例支气管源性囊肿和22例先天性食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对支气管源性囊肿和食管囊肿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及其效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对比的两组数据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33例支气管源性囊肿,男性63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为47岁,就诊时有临床症状74例(55.6%),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囊肿位于纵隔83例,前纵隔15例,中纵隔30例,后纵隔38例,其中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5例(与先天性食管囊肿一并研究);囊肿位于肺45例,左侧21例,右侧24例,其中上叶15例,中叶2例,下叶29例;位于颈部5例。CT检查显示低密度肿物影仅有14例,占12.6%。15例前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其中诊断为前纵隔肿物10例,胸腺瘤4例,胸腺囊肿1例。所有133例支气管囊肿病例中完整切除囊肿130例,其中纵隔组残留2例,肺内组残留1例。83例纵隔型组行单纯囊肿摘除术77例,其他术式6例;45例肺内型组行单纯囊肿摘除15例,肺叶切除19例,肺楔形切除9例,肺段切除2例。位于胸部的128例支气管源性囊肿,行开胸手术103例(中转开胸2例纳入开胸组分析),胸腔镜手术2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入住ICU天数、术后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别(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少(115.6±67.9vs182.2±100.9m1),术后住院时间较短(6.3±2.9vs10.7±4.5天)。异位于颈部的5例支气管源性囊肿均完整摘除。全组无围于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9例(6.8%),其中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7例,所有患者经治愈后出院。本组术后随访127例(95.5%),失访6例。随访时间为1月-15年,平均随访时间67个月。位于食管的囊肿共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2岁,患者就诊时有临床症状24例(88.9%),最常见的症状为吞咽困难。囊肿位于食管肌层20例(74.1%),位于食管外膜7例;其中囊肿与周围组织致密粘连7例。行开胸囊肿摘除术19例,胸腔镜下囊肿摘除3例(其中1例因无法安全切除囊肿而中转开胸),囊肿连同其他并发肿瘤一起切除2例,内镜粘膜下切除术1例。本组27例患者完全摘除囊肿25例,2例术中囊肿残留。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食管穿孔伴胸腔感染2例,后行二次开胸,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27例位于食管的囊肿术后病理分别为:先天性食管囊肿22例,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5例。术后随访25例(92.6%),失访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5月-20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3个月。结论:(1)支气管囊肿和先天性食管囊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样,囊肿密度低者占的比例较少,术前大多不易诊断,MRI对囊肿的鉴别有较大优势,前纵隔及食管壁内的支气管囊肿尤其应加强鉴别排查;(2)本组支气管源性囊肿(除食管壁内支气管囊肿)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良好,对于合适的病例行胸腔镜手术临床效果较好。(3)对于食管前肠囊肿,常位于食管肌层和粘膜层之间,且与肌层融合,尤其对于致密粘连的病例,应选择暴露较好的开胸术式,避免选择胸腔镜手术;(4)当囊肿较大,与食管肌层致密粘连,分离可能导致肌层大面积破损时,可考虑允许部分囊肿残留,以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5)食管前肠囊肿中的先天性食管囊肿和食管壁内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前很难进行区分,临床表现相似,可考虑作为同一类疾病进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