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早期干预有一定积极的临床意义。随着各种检查手段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上在综合评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后,倾向于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国内相关临床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例研究报告较少,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回顾分析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收集、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脑病五科2010年2月6日-2016年2月6日之间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介入治疗方式、动脉瘤填塞程度、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随访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通过分析综合评价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症候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收治了 48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59枚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性26例(54.2%),女性22例(45.8%),男女比例1.2:1;男性年龄波动于41-82岁;女性年龄波动于28-74岁,男女患者的共同平均发病年龄为57.3岁;高血压患者共22例,非高血压患者共26例;吸烟患者为20例,不吸烟的患者为28例;动脉瘤大小,小型动脉瘤共计48枚;中型动脉瘤共计9枚;大型动脉瘤共计1枚,巨大型动脉瘤共计1枚;动脉瘤部位,前循环动脉瘤52枚,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枚,大脑中动脉瘤4枚,前交通动脉瘤6枚,颈内动脉岩骨段1枚,海绵窦段动脉瘤4枚,床突段2枚,床突上段33枚,后循环动脉瘤4枚,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枚,椎动脉动脉瘤3枚,其他部位3枚;栓塞方式及分级,单纯弹簧圈栓塞32例,支架辅助27例;致密栓塞48例,瘤颈残留3例,部分栓塞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0.1%,术中血栓形成5例,支架内血栓3例,非支架内血栓2例,1例因对侧行脑血管造影而形成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致残1例,致残率1.6%;随访时间从术后1-28个月,平均7.4个月;影像学共随访32例患者共40枚动脉瘤(67.7%),接受造影随访者为38枚动脉瘤,以头颅CTA随访为2枚动脉瘤,结果显示:35个动脉瘤(87.5%)栓塞情况稳定,5个(12.5%)动脉瘤复发,其中1例接受再次栓塞治疗,1例拒绝治疗。患者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栓塞程度均对未破裂动脉瘤复发,介入治疗方式和栓塞程度对于术中血栓形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得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症候分布多以风证、痰证及血瘀证为主,血管内介入手术对于二者手术前后症候变化影响较小。结论:1.本组病人致残率、复发率均较低,介入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及时处理,最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结局,临床未造成永久神经功能缺损,提示对于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师,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对于本组颅内动脉瘤栓塞回顾性研究,患者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栓塞程度均对未破裂动脉瘤复发无明显影响,介入治疗方式和栓塞程度对于术中血栓形成影响不大;3.对于中医辨证分型而言,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医症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证为主,且各症候手术前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考虑手术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中医症候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