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域(Home Range)的大小与变化是衡量动物生境质量及承载量、估测保护有生存力的最小种群所需生境面积的重要参数。生境选择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反映了动物对异质环境的响应。2016年3月3日,来自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6只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野外放归。开展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家域和秋冬季生境选择的研究,将促进野外放归麋鹿种群的就地保护和生境监测,有利于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长期自我维持,且对其它重引入濒危动物如何在目前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大背景条件下成功回归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次研究对象为国内首次在异地人工实施野放的麋鹿种群,而异地野放麋鹿的家域和生境选择研究尚未见报道。2016年3月3日一2017年2月28日,借助GPS卫星跟踪技术,结合地面直接跟踪观测法,对野外放归麋鹿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跟踪监测。通过收集11头麋鹿(1雄10雌)携带的GPS卫星跟踪项圈所反馈的坐标信息,获取活动位点数据,并利用MCP法计算其家域。采用样方法,分别于秋季(2016年10-11月)与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1月)进行了 33个生境利用样方和33个对照样方的调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野外放归初期家域特征(1)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的家域迁移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四类,11头携带GPS卫星跟踪项圈的野放麋鹿的MCP家域面积在25.45-228.67 km2之间。野放麋鹿不同个体间的家域面积存在极显著差异(t=3.767,P<0.01)。(2)野放麋鹿家域和野放雌性麋鹿家域在季节间的变化均符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规律,且家域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极显著(df=3,P<0.01)。野放麋鹿季节间的家域变化与生境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推测主要影响因素为食物资源丰富程度及其可获得性的季节性变化、洞庭湖水位变化和人为干扰等。(3)野放麋鹿家域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df=11,P<0.01),其中11月的家域最大,而10月最小;野放雌性麋鹿家域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df=11,P<0.01),其中11月的家域最大,而6月最小。(4)野放麋鹿家域在繁殖季与非繁殖季之间差异显著(t=-3.589;df=4;P<0.05)。非繁殖季家域(104.69±25.64km2)明显大于繁殖季家域(10.05±0.85 km2),其主要原因为繁殖季麋鹿将更多能量用于发情,体力消耗较大,活动力减弱,故家域面积减小。(5)野放麋鹿家域在丰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枯水期家域(93.46±23.30km2)明显大于丰水期家域(27.69±0.97km2),从而间接证明了家域与洞庭湖水位存在相关性,洪水影响着野放麋鹿的迁移扩散活动。2.秋冬季生境选择特征(1)野放麋鹿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在秋季与冬季间存在极显著差异(χ2=55.123,df=5,P<0.01)。秋季野放麋鹿对植被类型不具有选择性(χ2=6.616,df=5,P>0.05),在各种植被类型间随机利用;而在冬季则对植被类型具有显著的选择性(χ2=10.071,df=2,P<0.01),表现为偏好选择水塘,对草本沼泽随机利用,避免利用灌草丛。(2)野放麋鹿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7项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1);仅在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有一个包含“距居民点距离”生态因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用来有效区分野放麋鹿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秋季野放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较低、食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距隐蔽物距离较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在隐蔽级上极显著(P<0.01);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差异显著(P<0.05);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由乔木盖度和隐蔽级2项生态因子构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有效区分秋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冬季野放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极显著(P<0.01);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不显著(P>0.05)。由草本盖度和距水源距离2项生态因子构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有效区分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