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继孙中山之后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自晚清以来一直困扰中央政府的财政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北洋政府自袁世凯执政以来,一方面由于所继承的清政府就已经处于国库空虚、财政窘迫的困境,另一方面国内战争不断,军费开支居高不下,因此财政状况始终捉襟见肘,不得不对外借债填补亏空,充作军费政费,而借款到期又无钱偿还,只能继续举新债还旧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袁世凯时期便不顾国会反对擅自与外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大借款”合同,但借款到手却不能增殖国民财富,无法使财政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借款用完便不得不继续借款。到段祺瑞上台执政后,财政日坏,中央岁入日渐减少,只有再次寻求外国借款。此时正值一战时期,欧洲各国均关注于欧洲战场,没有能力向中国借款,唯有美、日两国借一战之机通过与欧洲的贸易获取了大量资金,可以向中国贷款。日本寺内内阁上台以后,希望利用一战这一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真空期扩大自身在中国的势力,最终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因此确立了扶植段祺瑞以扩大日本在华利益的政策,利用西原借款大量向段祺瑞供给资金,助其推行武力统一的国内政策。双方在此基础上达成了一致,段祺瑞利用西原借款编练军队,发动对南方的战争,但最终由于自己的弱点及南方的抵抗,武力统一以失败告终。本文主要以段祺瑞时期的对日借款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段政府的对日外交进行分析,重在探讨段祺瑞执政时期政府的财政困难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国内的诸种因素对其外交决策的影响,以期对段政府的对日外交方针及其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说明。本文具体将进行如下的展开。首先回顾晚清到袁世凯时期历届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对当时的财政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其次对段祺瑞时期的对日关系作了重点的分析,选取“西原借款”这一北洋政府与日本关系的典型事例,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当时其他列强的情况,中国国内政局的繁复变化,日本对华政策的嬗变,以此解释此时北洋政府从日本借款的历史必然性。再次通过段祺瑞政府对借款的使用及借款造成后果的分析,提出了对“西原借款”的新的评价。最后提出北洋时期政府的财政困境与对日关系的结论,指出财政问题与段政府转变对日政策之间的重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