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Zea mays L.)作为一种重要的三元作物,自利用杂种优势以来,其产量急剧增加。对多年来我国玉米品种产量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及增益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其演变历程,从中分析出变化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制定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数量遗传学的方法,选用近60年来我国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34个及亲本自交系47个,在不同密度压力下对其产量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做了系统分析,并对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做了剖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北京和海南两个试验点产量增益发现,北京病虫害较为严重,逆境较重,产量增益大,产量增益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增加速度较快;海南病虫害较少,逆境较轻,产量增益小,产量增益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增加速度较慢。单从产量增益角度看,海南三亚冬季的生态环境适宜对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增益进行分析。2.对比两个试验点发现,从北京到海南试验点,逆境条件越来越弱,产量增益也越来越小,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抗逆性的提高。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中高密度下的产量差距较小,1980s以后的品种,高密度下的产量开始明显高于中密度下的产量,但中高密度差距变化不大,说明我国玉米品种的改良主要集中在中密度,针对高密度的改良效果较弱。3.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及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在向高大的方向发展,株型在向紧凑、半紧凑的方向持续改良,ASI逐渐缩短,抗倒伏能力增强,果穗长及穗粗均呈稍增加趋势,秃尖变长,粒数和粒重均变大;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在增加密度的前提下,重点协调好千粒重和行粒数的关系,不断降低秃尖长、倒伏率和倒折率,维持甚至降低植株高度,使株型更加紧凑;杂种优势保持目前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耐密性等非杂种优势因素对产量的贡献。4.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960s-1990s我国育成和引进自交系的产量性状改良效果较好,平均以0.025 t/hm2/year的速度递增,密度越高,产量增益越小,且新的自交系各密度下的产量均高于老自交系。株型性状改良效果较显著,叶夹角、株高、ASI均呈减小趋势,叶向值、单株最大叶面积和持绿度均呈增加趋势;雄穗性状保持稳定;而穗部性状仅秃尖变短,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均基本保持不变,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稍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