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逐步加大的城乡差距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城乡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乡村的公共服务(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商业设施),无论设施数量还是服务质量均远远低于城市水准。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逐步落实和深化,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获得了广泛的提升,然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布局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使用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供需错位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乡村社会的需求结构正逐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乡村居民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提供并保障乡村社会同城市社会拥有相同的自由、平等的发展权利,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必要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结合乡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出行轨迹的研究,探讨一种供需匹配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理论和方法。本文选取了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缘于其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的典型性。相较于其他的乡村地区而言,我国大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具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社会需求结构层次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全等特点,但同时也是公共服务供需错位现象最为突出的地区。研究选取的实证样本——江夏区——地处武汉市都市区外围,受武汉中心城区辐射和外向扩展的影响,其内部乡村地区发展水平分化及公共服务需求分异特征显著,有利于分类及比较研究的开展。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访谈等途径,对样本乡村的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出行轨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借鉴生活圈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和图示化的语言对江夏区乡村生活圈的空间形态进行模拟,进而用以指导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体系建构和空间布局。主体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明确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出我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总体特征,以及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特征及现实问题,并初步分析其成因。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剖析问题。首先,在前文研究基础上选取武汉市江夏区作为实证对象,深入分析了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及其供给和使用现状;然后,利用定性结合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通过选取的相关样本村的实证研究,揭示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和供需关系,进而总结出江夏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第三部分为理论建构——提出方法。借鉴生活圈理论,在供需矛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江夏区乡村生活圈格局影响要素及演化趋势的分析,以及乡村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取向、行为轨迹、消费偏好等因素,利用Arc GIS分析平台的区域分配功能将江夏区乡村居民的功能生活圈划分为基础生活圈、层次生活圈和机会生活圈。第四部分为实践应用——解决问题。确定江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并结合人口、经济、自然地理等因素提出各个生活圈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路、体系和引导方法,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施的配置内容及配置标准,进而从配置、决策和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江夏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