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其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消毒是有效灭活病原微生物、保障再生水健康安全的必要措施,但在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内分泌干扰物等有毒副产物会带来一定的水质安全风险。本实验目的是以污水中典型含氮有机物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为研究对象,考察氯消毒对苯丙氨酸抗雌激素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投氯量条件下苯丙氨酸副产物的生成规律。从而为优化消毒工艺、保障再生水水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苯丙氨酸氯化后具有明显的抗雌激素活性,随着投氯量的增加,其抗雌激素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氯浓度从0mmol·L-1增加到0.5 mmol·L-1的过程中,其具有明显的抗雌激素活性。当氯的浓度为0.5 mmol·L-1的时候,其抗雌激素活性最大。当继续增加氯的投加量时,苯丙氨酸氯化后的抗雌激素活性开始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过量的氯使得生成的具有抗雌激素活性的副产物分解了。通过利用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的反相液相色谱分析,分离出苯丙氨酸氯化后生成的12种产物。保留时间为44min的副产物被鉴定为苯乙醛或者苯乙腈,而其余的副产物未知。产物的生成随着投氯量的增加(0-2.0mmol·L-1)而变化的规律是:组分F1、F2、F4、F7、F8、F9、F10、F11的生成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当投氯量为0.5mmol·L-1时,组分F1、F2、F4、F7、F10、F11的生成量最大。组分F3的生成量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当投氯量大于1.0mmol·L-1时,其生成量基本不发生变化。组分F5和F6的生成量是随着投氯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对分离的12种组分及总组分进行抗雌激素活性测试对比,发现组分F5、F7、F10、F11是导致苯丙氨酸氯化后(0-0.5mmol·L-1)具有明显抗雌激素活性的主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