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神经系统损伤所引起的一种极难治疗的慢性状态,其机制复杂,常规镇痛药物无明显疗效。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痛觉超敏、痛觉异常以及自发性疼痛。脊髓为疼痛传导的初级中枢,本文主要研究在脊髓水平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蛋白的变化,从而提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方法。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是调控能量代谢的重要内源性激酶。这是疼痛领域发现的在药理学上唯一一个通过激动剂起作用的激酶。目前认为AMPK激动剂可缓解外周神经损伤、调节切口诱导的疼痛可塑性以及阻断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展。目的⑴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基础。⑵观察二甲双胍以及AICAR这两种AMPK激动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是否有治疗作用,从而为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提供科学依据。⑶观察经AMPK激动剂治疗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脊髓及患侧坐骨神经中AMPKα1和AMPKα2与治疗前相比有没有变化,并推测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中起主要作用的AMPKα亚型。⑷进一步观察AMPK激动剂治疗后小鼠脊髓及患侧坐骨神经中P-AMPKα与治疗前相比有无变化,以探讨AMPK的激活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作用。方法⑴用成年雄性BALB/c小鼠建立SN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即结扎并切断左侧坐骨神经的分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保留腓肠神经。假手术组除不结扎神经外,其余同手术组。于术前及术后用von Frey纤毛测定小鼠左足机械痛阈,推算50%机械缩足阈值(50%MWT),凡术后7天50%MWT≥1.0 g,即认定建模失败,排除在实验之外。⑵腹腔注射二甲双胍或鞘内注射AICAR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⑶小鼠心脏灌注后,分别提取L4-L6段脊髓及患侧坐骨神经标本,提取标本中的RNA,用RT-qPCR测不同分组小鼠脊髓及患侧坐骨神经中AMPKα1和AMPKα2的mRNA表达量。⑷小鼠心脏灌注后,取L4-L6段脊髓及患侧坐骨神经,提取脊髓及坐骨神经中的蛋白,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蛋白中P-AMPKα和AMPKα蛋白的表达量在不同分组小鼠中的变化。结果⑴SNI模型小鼠术后手术侧足可见五趾并拢、足轻度外翻并产生自发性疼痛,存在痛觉过敏。SNI模型小鼠术后3天,手术侧足机械痛阈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成功;至术后12天,机械痛阈下降达到峰值,持续至术后21天。⑵用二甲双胍和AICAR治疗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手术侧机械痛阈相比于给药前明显升高(p<0.05),证明二甲双胍和AICAR对SNI小鼠产生的痛敏有治疗作用。⑶由RT-qPCR检测得知各组小鼠之间脊髓和患侧坐骨神经中AMPKα1和AMPKα2的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MPKα2表达量多于AMPKα1(p<0.05)。⑷由western-blot结果得知,与正常小鼠相比,SNI模型小鼠脊髓和患侧坐骨神经中P-AMPKα无变化;给药治疗后P-AMPKα表达量明显上升,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表达量也呈增长趋势,而各组小鼠脊髓和患侧坐骨神经中总AMPKα均无变化。可推测AMPK激动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治疗作用是通过激活AMPK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