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被诊断为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对象8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每组病例各41例,82例中女性65例,男性17例,年龄最小为76岁,最大年龄为94岁,平均年龄为85.62岁;术前进行Singh指数评分,评估患者骨质疏松恢复情况,必要时做双能X线检查,术后依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患者预后分析并收集相应数据,随访或回访时间至少1年;通过查阅病例、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患者术前、术后早期和晚期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版本,对于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即Levene检验。当P>0.1时表示两样本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P<0.1时表示两样本方差不齐,采Cochran&Cox近似T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于计数资料,根据纳入研究总数(n)和频数(T)的不同采用不同X~2检验:(1)当n≥40且所有的T≥5时,用Pearson X~2检验;(2)当n≥40但有1≤T≤5时,采用连续校正X~2检验;(3)当n≤40,或者T≤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达优生存分析:采用Mantel-Cox检验。规定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比较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通过分析得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PFN-A内固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2)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近期(3个月、6个月)远期(12个月)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入院后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Harris评分,两组研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在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与PFN-A内固定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利于患者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4)本研究82名患者中,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中:2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症状,1名患者出现患者假体周围骨折现象,2位患者出现大腿疼痛;PFN-A组患者:1名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有1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名患者出现下肢肿痛,血管造影检查为早期深静脉血栓,2名患者出现褥疮,2名患者出现假体松动,3名患者术后出现大腿疼痛。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所有结果P值都大于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存在差别;(5)对于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有效性方面的比较,本研究首先分别对术后3、6、12个月两组研究达优率进行X~2检验,得出,术后3月、术后6月、12月Harris评分两组研究达优率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研究在术后近远期Harris评分达优率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对本研究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90分患者所占比例进行生存分析时,即达优率生存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X2=4.41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患者髋关节恢复程度优于PFN-A组。结论: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会导致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但针对其他安全性指标(下地负重时间、住院天数)优势更明显;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对于PFN-A内固定在术后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上不存在明显优势,但是对于术后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可能产生积极效果,这利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尽早恢复肢体活动能力、尽快使髋关节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