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简称,是指那些学业成绩不良,并且对学习没兴趣,失去学习的上进心,在学习方法和其他行为习惯都存在明显缺陷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这些学生往往将精力聚焦于学习之外的事情上,他们一度被冠以“差生”的名号,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冷落,他们被剥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形形色色的学困生是困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大难题。学困生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成果。能否将学困生转化为一般学生甚至是成绩优良的学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成绩和道德素质。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从高中学困生的日常生活、交际、学习着手,分析其心理状况,针对其特点及问题,提出了一些可用的积极措施。论文的第一部分绪论探讨了目前国内外对学困生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并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支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论述了转化学困生的意义。阐述了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方法,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第二部分立足全局,论述了当前地处我国西北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高中学困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他们的成长缺乏关爱,孤独感较强。从初中升至高中,校园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变更导致他们学习压力加大。年龄上进入青春期,此阶段的生理特点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困扰。第三部分结合数据分析了学困生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一些共同特征,如:思想认识不高、行为习惯不正、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习惯不良、逆反心理较强、矛盾心理突出,从这些较为明显的外在表现出发,从环境与非智力(包含情感因素)两大方面入手,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从而将学困生分为七大心理机制主导的类型:行为缺乏型、动力不足型、消极防御型、错误强化型、主体迷失型、压力过大型、负面影响型。第四部分针对得出的七大诱因,综合考虑学困生所处困境,以及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学习中的映射,立足于学困生本身、学科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管理班级三个角度,为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最后,将研究情况作了一些总结,学校教育的能力毕竟有限,解决学困生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由上到下的配合,呼吁相关专家关注这一群体,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投资,转变社会态度,从而为偏远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