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C半导体材料是自第一代半导体材料(Si、Ge)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GaAs、InP、GaP、InAs和AlAs等)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由于制备SiC体单晶非常困难而且价格昂贵,因此SiC薄膜的异质外延生长是重要的。目前,人们研究较多的是在Si衬底上异质外延生长SiC薄膜。但由于Si和SiC的晶格常数及热膨胀系数的不匹配,在SiC/Si界面处易形成空洞缺陷。这些空洞缺陷使薄膜的电学及光学性质变差,严重影响SiC/Si器件性能及其集成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寻求生长无界面空洞缺陷的SiC/Si薄膜的工艺和方法。此外,SiC的自然氧化物和Si一样都是SiO2。SiO2不仅被应用于光学器件,还被广泛的应用于Si基、SiC基的微电子器件。因此,它的光学活性缺陷对于这些器件是十分重要的。本论文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探索了无界面空洞缺陷的SiC/Si薄膜的生长,并研究了其界面微结构与物性等;二是研究了低维SiO2材料的生长及其光致发光的机理。主要内容有:●PS/Si叠层热解反应法生长SiC薄膜的制备、结构和物性:我们在1 atm的Ar气氛下用PS/Si叠层热解反应法生长了SiC薄膜,优化了工艺条件,给出了SiC薄膜的生长过程。在1250℃时,优化生长条件,获得了2.51 (?)密排面取向的晶态SiC薄膜。薄膜表面平整,无明显的界面空洞缺陷。我们用空位聚集理论解释了空洞缺陷形成的机理,以及抑制空洞缺陷的原因。利用Mie的散射理论能很好的解释SiC薄膜样品的TO~LO之间宽的红外吸收,这与其他研究者给出解释不同。结合薄膜的生长过程,这样的红外吸收说明少量的C扩散进入了Si衬底的深处并形成了分散的SiC小颗粒。我们用红外光谱的方法研究了SiC薄膜的生长动力学问题,得出在1250℃以下的温度薄膜生长是2D模式,高于1250℃温度时薄膜生长是3D模式,在1270℃以上,SiC的挥发明显,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生长的SiC薄膜的厚度。对处理后样品的XPS分析得出在薄膜表面上的SiO2层是在SiC生长末期的降温过程中形成的,样品实际结构为SiO2/SiC/Si。此外,我们还表征了薄膜的电学性质,优化生长的SiC薄膜呈现出了较好的Ⅰ-Ⅴ特性。对SiC薄膜样品的光致发光进行了详细讨论,首次发现了SiO2/SiC的界面的NITs的发光。NITs是在SiO2/SiC界面处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势阱缺陷,它严重的影响了SiC基MOS结构器件的电学性质。目前NITs的构型还是未知的,而关于NITs的信息还多来源于电学测量,这是首次用光学方法探测出NITs缺陷,因此我们的这一发现对光学探测NITs、研究NITs和制作SiC基MOS器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PS/OCS/Si叠层热解反应法制备SiC薄膜。在真空(10-3 Pa)条件下最佳生长温度是1050℃,获得单晶的6H-SiC;在5×104 Pa的Ar气氛下最佳生长温度是1300℃,主要获得单晶的4H-SiC薄膜。探讨了不同条件下生长的SiC薄膜晶型不同的原因。SEM表面和界面分析表明,两种条件下都可以生长无空洞缺陷的SiC薄膜,这是由于致密的SiO2层阻止了Si原子的外扩散,同时本身又参加反应提供Si形成SiC。●我们制备了非晶SiO2线并研究了它的生长机制和强蓝光发射的发光机制。在非晶SiO2线中观察到了一个峰值约为2.84 eV的宽蓝色发光峰,并伴有3.0 eV的肩峰。这个宽发光峰从2.84到3.0 eV的区间发光强度变化不大。大多数文献认为这个发光是来自SiO2体系中熟知的ODC(Ⅱ)。但是这样的结论缺乏发光峰的本征性质的支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这个蓝光发射的衰减、激发峰、发光峰形等本征性质,结果表明这个发光峰不是来源于SiO2体系中的ODC(Ⅱ),也没发现有已知的SiO2点缺陷的发光能匹配它。对这个蓝光发射的发光性质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后,我们认为这个宽蓝色发光峰是由相关联的2.8 eV和3.0 eV发光峰因为“非晶宽化效应”加宽后重叠形成的;260 nm激发下的衰减谱符合双曲线衰减规律,说明这个发光可能与SiO2的导带或价带有关,拟合的结果还表明,电子可能是从势阱中激发出来的,并且移动范围比较大。通过对比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我们发现SiO2线的这个蓝色发光与PS/Si叠层热解反应法生长的SiC薄膜的蓝光发射是同一类型发光,即这个蓝光发射来自于SiO2/Si界面处的N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