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产生源于在研究区—喇嘛苏外围进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进行物理勘探过程中,由于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微调了AB电极的位置,使AB电极在电极距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A、B电极的高差分别相对于原高程降低了10米左右,从而引起了观测区内的视极化率的异常形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笔者排除了外在偶然性因素(包括1.仪器的故障2.操作人员对仪器的操作3.仪器参数的设定4.天气的影响5.土壤湿度等)干扰的情况下,并确定异常形态的变化确实与地质体的内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后,笔者试图探究异常形态变化的原因,并在该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收获:首先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对研究区的矿床类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其次在方法选择上采用了多元的勘探技术方法,其中包括传统地质方法、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地面高精度磁测、大地电磁测深测量。多元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对解释问题的原因提供了丰富的可分析数据;再者在整合多元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该技术方法的引用,高效、直观的综合多元数据,并在该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基础地质数据库、基础地球化学数据库、基础地球物理数据库;最后通过建立完备基础数据库,从而为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问题的解释提供了较为扎实的保障,为成功的将问题解释清楚奠定了基础,最终判断引起视极化率异常形态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为观测区内部矿体的形态特征的变化。 本次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尤为重要,在思维方面笔者选择多元信息综合表达,摆脱了单一勘探方法在勘探过程中说服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多元信息集成,并在该过程中使得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相互印证、博弈,使得勘探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提高了对勘探技术的认识、理解;其次本论文中的创新之处在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引入,建立完备的基础数据库解决某一问题,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够条理清晰,结构清楚的展示出来,并为问题的分析、数据的充分利用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再者通过最终对问题的分析得出的认识使得笔者切实感受到成矿机理的重要性,而僵硬、呆板的咬文嚼字,只能限制个人的认识,原因在于研究区内矿床属于隐伏矿体,在地表仅是植被覆盖和少量出露的碳酸盐岩,并未见到较好的矿化蚀变,如果以局限的眼光看待,极有可能否定其成矿的可能性,而事实证明该矿床的形成完全符合成矿机理,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部位位于地表内部,同时在地表碳酸盐岩的“保护”下,地表内部的矿体及矿化蚀变得以保存,并没有造成矿体形成后在自然条件下大量流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