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子宫内膜样癌是子宫内膜发生的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低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样癌通常预后较好,然而仍有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和转移。子宫内膜样癌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的深度等确定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尚未被完全阐明的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其中可能包括肌层浸润的模式等。子宫内膜样癌存在多种浸润模式,包括渗透式浸润、推挤式浸润、腺肌症样浸润、恶性腺瘤样浸润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式浸润(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关于浸润模式与子宫内膜样癌的某些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研究,但数量较少,并且大部分仅着眼于MELF式浸润一种模式而未涉及其他模式。同时,针对肌层浸润模式与子宫内膜样癌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情况的研究国内外均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1级和2级)肌层浸润模式与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Ki67的表达进行分析,探讨肌层浸润模式是否可以成为判断子宫内膜样癌预后的潜在因素,从而指导治疗。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根治性子宫原发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病例175例。应用形态学观察,系统分析其浸润模式、有无MELF式浸润及其他病理学特征,同时行ER、PR和Ki67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肌层浸润模式与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间的关系。结果1.在175例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中,渗透式浸润出现频率最高,占45.1%,其次为推挤式浸润和腺肌症样浸润,分别占29.7%和25.2%,未见恶性腺瘤样浸润和MELF式浸润为主的病例。2.在渗透式、推挤式、腺肌症样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3组病例间,推挤式浸润的病例浸润子宫肌层深度<1/2的概率和出现脉管浸润的概率与另2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7)。同时,渗透式浸润和推挤式浸润间患者年龄的总体分布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7)。3.在175例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中,伴有MELF式浸润的病例占41.1%。在渗透式、推挤式、腺肌症样浸润中,伴有MELF式浸润的病例分别占50.6%、17.3%和52.3%,推挤式浸润的病例伴有MELF式浸润的概率与另2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7)。4.伴有和不伴有MELF式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中,患者年龄的总体分布、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概率、浸润子宫肌层深度<1/2的概率、出现脉管浸润的概率、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和FIGO分期的总体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在72例伴有MELF式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中,渗透式、推挤式、腺肌症样浸润的3组病例间所有病理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103例不伴有MELF式浸润的病例中,渗透式、推挤式、腺肌症样浸润的3组病例间所有病理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6.在渗透式、推挤式、腺肌症样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3组病例的任一组中,MELF式浸润的存在均与脉管浸润等预后不良因素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在渗透式、推挤式、腺肌症样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3组病例间,ER、PR和Ki67的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在伴有和不伴有MELF式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中,ER、PR和Ki67的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低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样癌中,渗透式浸润出现的比率最高。2.伴有MELF式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年龄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更易于浸润子宫肌壁深层,更易出现脉管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更高,相对于没有MELF式浸润的病例可能预后较差。3.推挤式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年龄较小,不易浸润子宫肌壁深层,不易出现脉管浸润或盆腔淋巴结转移,这些特征与推挤式浸润不易伴有MELF式浸润有关,相对于渗透式浸润和腺肌症样浸润,该浸润模式可能预后较好。4.ER、PR和Ki67阳性率的总体分布在各浸润模式的子宫内膜样癌之间、在伴/不伴MELF式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之间均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