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于探索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的规律,研究其分布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及其与黏膜萎缩程度的相关性,为完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运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180例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不适症状、病程、胃镜报告、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报告,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卡方检验、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描述其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及与胃黏膜萎缩程度的相关联性。结果:1.180例病例辨证为6种证型,各证型具体人数分布情况:脾胃虚弱(含脾胃虚寒)证67人,占比37.2%;胃阴不足证45人,占比25%;肝胃气滞证为23人,占比12.8%;脾胃湿热证19人,占比10.5%;肝胃郁热证共有16人,占比8.9%;胃络瘀血证10人,占比5.6%。2.180例病例,男性78例,女性102例,男性占总例数43.3%,女性占比56.7%,男女之比为1:1.31,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以男性患者多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以女性患者多见,各证型分布与性别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病年龄分布上,处于45-59岁之间(即中年段)的患病人数最多,高达91人,占总例数的50.6%,其次为60-89岁(老年段),达63人,占比35%,患病人数最少在青年段(18-44岁),仅有26人,占比14.4%;发病最低年龄为28岁,最高为79岁。病程多集中在1-10年。4.在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多处于41-50岁组,占总例数的6%;肝胃气滞证多处于51-60岁组,占总例数的13%;胃络瘀血证多发于41-60岁,占总例数的6%;肝胃郁热证多处于41-60岁组,占总例数的8%;脾胃虚弱(含脾胃虚寒)证多发于51岁以上的人群,占总例数的36%;胃阴不足证则多见于51岁及以上;各证型分布与年龄段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180病例,有26例伴有胆汁反流,占总比例的14.4%,其中肝胃气滞型伴胆汁反流比例最高,占证型比的43.5%,证型与胆汁反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180例病例,有76例Hp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42.2%,脾胃湿热型伴Hp感染率最高,高达84.2%;其余五种证型中,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Hp阳性者较多;脾胃虚弱(含脾胃虚寒)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Hp阴性者较多;证型与Hp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180例病例,萎缩性胃炎以轻中度黏膜萎缩为多发,轻度最为常见,重度相对较少见;脾胃虚弱(含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以轻中度萎缩为主,而重度萎缩多出现在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出现黏膜萎缩的同时,大部分还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改变,各证型分布与黏膜萎缩程度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型与肠上皮化生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虚弱(含虚寒)证;(2)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3)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以女性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以男性患者多见;(4)本病脾胃湿热型伴Hp感染率最高;(5)本病伴胆汁反流最多见于肝胃气滞型;(6)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黏膜萎缩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并存在一定的关联,中医辨证分型与肠上皮化生之间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