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碎裂状岩体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目前已成为工程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该问题尤其突出。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设计和施工期间的稳定性分析和加固防护措施,而对于工后特别是复杂山区路堑边坡的工后滑坡失稳机理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相应的成果不多,技术储备不够。为此本论文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川藏公路前龙段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以川藏公路为依托工程开展碎裂岩体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研究成果除直接应用于川藏公路路堑边坡的病害防治工程外,对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工后病害防治也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病害进行广泛调查,按照工程地质特征对病害模式进行分类,找出各类边坡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川藏公路前碉桥~龙胆溪病害工点,利用地质学、岩土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典型工点的滑坡失稳机理。同时利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对失稳机理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出了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的病害类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 这些病害中危害较大的是滑坡与错落、坍塌,分析了这些病害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区别,指出了崩塌、错落、坍塌转变成滑坡的可能性和条件。影响碎裂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其中坡体结构对边坡病害的控制性、水的作用和工程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2.提出了碎裂岩体路堑高边坡失稳机理、发生原因和演变过程。 以川藏公路前龙段1~#滑坡为典型实例,研究了1~#滑坡的生成的原因主要是该工点坡体高而陡峭(自然坡度大于40°),岩体破碎,强度低、变形大。加上雨水渗透、龙胆溪下切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最终造成坡体失稳。失稳机理可概括为:龙胆溪下切→导致山体产生错落→在错落带内孕育了老滑坡的滑动带→老滑带贯通后产生滑坡趋势→老滑坡滑动后趋于稳定→在暴雨及泥石流的影响下老滑坡局部复活→产生1~#滑坡。该碎裂岩体边坡造成的病害原因是,错落在前,滑动在后,滑坡是由错落转换而成。滑体依附于错落体,滑动带依附于错落带。其演变过程如图3-4所示。1~#滑坡先后经历了蠕动变形→加速滑动→间歇性运动→压密固结等几个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