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既是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一位不可或缺的先行者。他所倡导的“自叙传”创作体式,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的“性苦闷”文学作品也引起文学界广泛地争论。他的文艺思想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他的精神世界也是波澜起伏。本文试图深入郁达夫的精神世界,阐释他文艺思想中存在的矛盾以及内在的统一基点,挖掘出他独异的审美追求。全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对此论述:第一部分概述郁达夫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郁达夫的文艺思想大致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郁达夫经历了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日本接受了多种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创造社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得到全面地释放,他也成为“五四”新文学走向艺术自觉的推动者。后期,他的文艺思想向“写实”转变。但他又时时感到失望,最终回到艺术世界中。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再一次激起他的斗志,积极参加抗日宣传。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后不久,他被苏门答腊的日本侵略军秘密杀害。第二部分阐释了郁达夫文艺思想中存在的矛盾。郁达夫是一位通晓中西方文学的文学家,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因而他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地异常驳杂,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我们总结了以下三对矛盾点:郁达夫赞赏西方感伤主义,但其精神世界却内隐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情怀;郁达夫追求艺术自觉,提倡艺术的超功利,却也注重文学的功利价值;日本“大正时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使他将时代感受转向内心剖析。第三部分剖析了郁达夫文艺备受争议的焦点所在“性苦闷”。郁达夫的“性苦闷”文学创作取材于自我真实的情绪体验,表现的是人存在的合理的感性欲求,最终创造出的是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与猎奇式地自我暴露以迎合社会上低俗的趣味,有着艺术态度上的天壤之别。而社会的压制﹑扭曲与唯美主义非道德的审美关照主张分别是郁达夫敢于表现病态性行为与营造忧郁感伤情调的现实原因与艺术理论依据。他的“性苦闷”不仅止于病态性心理与性行为的暴露,而且表现了广阔的社会内涵。第四部分阐释的是郁达夫文艺思想中深层的统一点-“自叙传”理论。本部分首先概括出了“自叙传”理论的三大特征,作者﹑叙述者﹑主人公三位一体的叙述模式;不求完整的故事情节,强调以情绪涌动为主线;偏爱使用日记、日记体和书简体等体裁。其次剖析了“自叙传”理论的思想基础,即个性主义。最后指出了“自叙传”理论的核心所在,即情绪的真实。第五部分挖掘了郁达夫的审美追求。郁达夫是一位有着良好道德品质的知识分子。他在文学上追求“真”,希望以个人的真带动社会现实的真。他赞同“善”,主张以艺术的超功利带出服务于社会的大功利。他崇尚“美”,追求以殉情主义实现另一种形态的崇高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