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e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进行三维重建,从横径、矢状径、高度、横截面积和体积全面分析成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患者通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四颗前磨牙并设计后牙的中度支抗内收前牙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颅面结构的变化及上气道三维变化。明确通过该方法治疗后患者上气道在三维方向上变化量的大小。以对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预期的设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方法:
根据诊断标准严格筛选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成年患者20例,该患者群均满足拔除四颗前磨牙矫治的指征。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CBCT,使用Dolphin11.95软件对患者颅面结构以及上气道的鼻咽、口咽(包括腭咽与舌咽)、喉咽进行三维测量(矢状径、横径、高度、横截面积、容积等)。对所得测量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变化的显著性,探索正畸治疗中影响该类患者上气道结构的相关因素。
结果:
1.颅面部结构改变
(1)上下切牙位置:上下切牙均有明显内收,U1-SN夹角平均减小8.44°,U1-NA距平均减小3.72mm,L1-MP夹角平均减少5.38°,L1-NB距离平均减小2.79mm,且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
(2)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磨牙有明显的近中移动,U6-PTV距离平均增大3.94mm,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关节角:关节角有所减小,关节角平均减少1.6°,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上气道结构改变
(1)上气道容积:上气道容积在部分区段有增大,舌咽段容积平均增大968.38mm3,口咽段容积平均增大1282.46mm3,上气道总容积平均增大1842.39mm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咽段容积治疗后平均值增加431.7mm3、腭咽段容积治疗后平均值减少471.63mm3,但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上气道各截面面积: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横截面面积仅最小横截面积有增大,最小横截面面积平均增大32.16mm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横截面面积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上气道各截面最大矢状径: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横截面最大矢状径均有少量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4)上气道各截面最大横径: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横截面最大横径均有少量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5)上气道各分段高度:治疗前后上气道各分段高度仅口咽段高度有增大,口咽段高度平均增大2.8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段高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舌骨位置变化
治疗前后舌骨的位置有向前上移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成人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四颗前磨牙并采用中度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后,其上气道结构通畅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口咽段。
2.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成人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四颗前磨牙并采用中度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后上下颌磨牙的近中移动、关节角的减小可能使患者的上气道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应用锥形束CT(cone-bee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进行三维重建,从横径、矢状径、高度、横截面积和体积全面分析成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患者通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四颗前磨牙并设计后牙的中度支抗内收前牙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颅面结构的变化及上气道三维变化。明确通过该方法治疗后患者上气道在三维方向上变化量的大小。以对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预期的设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方法:
根据诊断标准严格筛选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成年患者20例,该患者群均满足拔除四颗前磨牙矫治的指征。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CBCT,使用Dolphin11.95软件对患者颅面结构以及上气道的鼻咽、口咽(包括腭咽与舌咽)、喉咽进行三维测量(矢状径、横径、高度、横截面积、容积等)。对所得测量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变化的显著性,探索正畸治疗中影响该类患者上气道结构的相关因素。
结果:
1.颅面部结构改变
(1)上下切牙位置:上下切牙均有明显内收,U1-SN夹角平均减小8.44°,U1-NA距平均减小3.72mm,L1-MP夹角平均减少5.38°,L1-NB距离平均减小2.79mm,且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
(2)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磨牙有明显的近中移动,U6-PTV距离平均增大3.94mm,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关节角:关节角有所减小,关节角平均减少1.6°,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上气道结构改变
(1)上气道容积:上气道容积在部分区段有增大,舌咽段容积平均增大968.38mm3,口咽段容积平均增大1282.46mm3,上气道总容积平均增大1842.39mm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咽段容积治疗后平均值增加431.7mm3、腭咽段容积治疗后平均值减少471.63mm3,但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上气道各截面面积: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横截面面积仅最小横截面积有增大,最小横截面面积平均增大32.16mm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横截面面积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上气道各截面最大矢状径: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横截面最大矢状径均有少量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4)上气道各截面最大横径: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横截面最大横径均有少量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5)上气道各分段高度:治疗前后上气道各分段高度仅口咽段高度有增大,口咽段高度平均增大2.8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段高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舌骨位置变化
治疗前后舌骨的位置有向前上移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成人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四颗前磨牙并采用中度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后,其上气道结构通畅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口咽段。
2.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高角成人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四颗前磨牙并采用中度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后上下颌磨牙的近中移动、关节角的减小可能使患者的上气道形态结构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