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使用FE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一组进行常规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穴位埋线治疗,通过观察其骨髓抑制的情况来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希望通过穴位埋线疗法防治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期探索一种简便、有效、不良反应少的防治骨髓抑制的方法,进而推广运用。对象与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将2012.62013.2在我院住院的乳腺癌术后,拟行第一周期FEC方案化疗的46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行FEC方案化疗前2-12个小时行穴位埋线;对照组在实施FEC方案化疗前不进行穴位埋线。行化疗的当天开始服用具有和胃止呕作用的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连续服用1周;化疗后第8天开始服用具有生血作用的归脾汤和龟鹿二仙汤,连续服用1周。并在化疗第4天开始服用鲨肝醇,50mg/次, tid;维生素B4,20mg/次,tid。两组病人如出现Ⅲ度或Ⅳ度骨髓抑制时,则使用G-CS(?)帮助纠正骨髓抑制。对于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同时采取保护性隔离和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研究采用WHO骨髓抑制分级,观察穴位埋线对乳腺癌FEC方案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记录其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Karnofskv得分。全部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变化:经过化疗后第3、7、10天的观测时点对比,治疗组每个时点的均值均较对照组高,治疗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化疗后的第10天,两组间进行比较,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小板变化:对照组与治疗组无论在化疗前1天,还是化疗后的第3、7、10天的观测时点对比中,其P值均大于0.05,提示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进行自身前后比较时,两组化疗后第3天与第7天的血小板值存在统计学差异。3.血红蛋白变化:对照组与治疗组无论在化疗前1天,还是化疗后的第3、7、10天的观测时点对比中,其P值均大于0.05,提示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G-CS(?)使用情况:化疗后第10天血常规显示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Ⅲ/Ⅳ度骨髓抑制,遂予加用G-CS(?)治疗。对照组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经χ2检验,P<0.05,两组使用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穴位埋线可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减轻化疗后两者的骨髓抑制程度。2.治疗组的G-CS(?)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未出现明显发热、出血等症状,患者不适感减轻。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