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村寨在历史发展的长流中孕育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记录着一个村寨的历史,书写着一个村寨的发展,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因而它是一笔具有很大隐性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民族村寨就凭借着这独有的资本慢慢进入旅游市场,开发民族旅游市场。随后大量游客的进入,虽然活跃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原有闭塞宁静的空间带来了繁荣和人气。2012年,国家民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使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村寨风貌、特色民居得到合理保护;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村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由此,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为响应该政策,传承和弘扬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明确指出支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鼓励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进而作为朝阳、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在政策的引导下再一次深入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旅游的开发使民族村寨文化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这种变迁让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旅游场域内的民族文化变迁路径模型,通过对文化变迁路径的分析,提出相对应的保护机制,有针对性的对民族村寨文化提出保护措施,从而保证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促进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跳出了传统研究框架,从已研究的民族文化变迁事项的基础上,分析各文化单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在旅游场域内,民族文化变迁过程及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在该场域内具体民族文化变迁因子,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实地调研共选取23个指标,然后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抽取方法抽取6大文化因子,分别命名为前台有形展演、前台无形展演、社会行为、后台惯习、社区归属感、后台生计。之后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因子路径模型,随后通过运行AMOS17.0进行模型的修正,判断分析文化变迁因子间的因果联系。分析得到:前台有形、无形展演文化对后台生计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前台有形展演、后台生计对社会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前台无形展演、社会行为对后台惯习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前台有形展演、后台生计、后台惯习对社区归属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可以看出,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区归属感。由此,旅游的开发不是为了单纯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需要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在此分析结果下,提出新的民族村寨文化9大保护机制,分别为决策机制、协调机制、技术机制、调控机制、参与机制、法律机制、奖惩机制、观念机制、培育机制等,以期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民族村寨文化进行保护。为了论证该路径模型的正确性及保护机制的可行性,笔者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分析得到西江千户苗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前台(有形、无形)展演文化的变迁对社会行为、后台惯习、后台生计的变迁有着显著正向影响,最后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的社区归属感。另外,旅游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主体主要涉及到三层八大:核心层(政府部门、社区人员、旅游企业、旅游者)、支柱层(旅游研究专家、大众媒体)辅助层(NGO、志愿者)。本文由此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在相应变迁路径,结合保护主体有针对性的提出西江的保护机制,然后结合西江实际为当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建议,分别是对前台展演类文化保护建议、对后台生计文化保护建议、对社会行为保护建议、对后台惯习保护建议、对社区归属感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