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也是科学学科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程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随着美国新版科学教育框架的颁布,关于科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从之前的探查学生错误概念、探究概念转变过程逐渐走向对概念理解发展历程和阶段的纵向研究,学习进程随即迅速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热点,基于学习进程的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习进程研究的一个方向。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习进程”的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梳理,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随后以4-9年级学生“简单电路机制”概念学习为例,探索学生概念的实际学习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我国科学课程与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简单电路机制”的概念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具体概念? 2.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对“简单电路机制”的理解在理论上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 3.在当前的概念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简单电路机制”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如何逐步演化的? 4.学生实际学习进程与综合课标和相关研究文献建立的理论学习进程是否相符?学生概念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5.学生的实际概念学习情况与当前的课程设置和概念教学方式有何关系?如何进行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研究教材、课标确定k-9年级简单电路的概念体系及相关具体概念;在已有关于简单电路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材、课程标准及学生以后学习的需要,建构出学生“简单电路机制”的初始学习进程;随后根据调查需要,设计测试问卷与访谈提纲,并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教学条件下,4-9年级学生“简单电路机制”的实际学习情况如下: (1)未学习电路知识的学生对电路与电流的理解多处于低水平,但仍有少数学生能够达到较高水平; (2)多数学习过小学电路知识的学生对电路连接方式的理解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对电流的理解仍多处于低水平; (3)学习过初中电路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最高水平,但对具体概念的本质理解仍不够全面。根据调查结果及当前中小学科学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的分析。 得出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电流工作机制”与“电路连接”两概念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影响学生“电路连接”的理解深度; (2)过于关注事实记忆与公式运用导致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特征”理解不全面; (3)电路微观机制探究不足导致学生对电流瞬时性和恒定性的错误认识。最后,从课程与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课程方面: (1)课程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学生的概念学习进程,调整好学段间内容的复杂梯度; (2)课程目标与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概念机制的理解。 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的起点为学生已有前概念,遵循学生概念学习进程; (2)课堂教学应深入概念机制的探究,注重概念的理解,而非仅限于事实的验证与记忆; (3)选用恰当的类比案例,明确“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比映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