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师,我们要做的建筑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应该怎样做?在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笔者选择了前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哪些空间仍然是为现代社会的人或现代的生活所接受,或者说能够为今天的人所感知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些经典的传统建筑空间便是类型学研究的原型,可进行抽象转化形成具有中国形意之源的一套二维及三维“元语言”,然后可再根据具体的功能要求、场地环境、现代施工技术、生活习俗等,将“元语言”转化成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在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范围、方法、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拓扑学理论、弗雷格与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理论、皮里尼的建筑类型学“元语言”理论之后,笔者将文中所涉及的几个类型学概念进行了解释,分别为“原型”的概念、“元语言”的概念、“元设计”的概念、“对象设计”的概念以及“元”设计与“对象设计”的三种模式。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在建筑入口空间这一类型中,具体从入口前导空间、门自身的空间界定和入口与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界定等方面进行了推导研究。在庭院虚空间这一类型中,具体从居住型庭院虚空间、宫殿、寺庙型庭院“虚空间”、园林型庭院“虚空间”以及对庭院虚空间的视觉层次划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外中介空间这一类型中,具体从处处邻虚、檐廊空间、建筑底部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二维与三维元语言的推导研究。论文最后结合中国书院博物馆与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两个“对象设计”过程案例解释了从原型到元语言再到设计对象的逐步推导过程。笔者将皮里尼的建筑类型学“元语言”理论与罗西的新理性主义类型学相融合,通过对几百个古代经典建筑空间实例的研究、分析,最终推导出的大量二维及三维语言图表,笔者认为这种继承方式的探索会给民族主义建筑设计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