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APK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病原菌能通过破坏MAPK信号通路来突破动植物个体的免疫防线,进攻组织和细胞,导致疾病的发生。效应蛋白SpvC、OspF是分别由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分泌的毒力蛋白,通过Ⅲ型分泌系统注入到宿主细胞,不可逆灭活宿主MAPKs,破坏宿主的先天免疫防线。有研究证实,以SpvC为代表的蛋白家族是一类新的酶,称作磷酸苏氨酸裂合酶,这类裂合酶能特异的识别磷酸化的MAPKs(p-MAPKs)的进化保守“pT-X-pY”序列,并不可逆的催化该模体中的磷酸苏氨酸(pT)发生β消去反应,形成α、β-不饱和双键并释放一分子游离磷酸。当使用磷酸丝氨酸(pS)代替p-MAPKs中“pT-X-pY”模体的pT时,SpvC家族的磷酸苏氨酸裂合酶也能催化其发生上述反应。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pvC、OspF能与这种双键结构发生加成反应而失活。基于对SpvC家族的磷酸苏氨酸裂合酶催化机制的了解,本文设计了三种磷酸苏氨酸裂合酶的不可逆多肽抑制剂。通过对其抑制效果的分析、比较,发现抑制剂Erk5-△S对SpvC、OspF活性的最大抑制程度分别为80%和40%,IC50值分别为200μM和400μM;抑制剂Erk2-△S和p38-△S对SpvC活性的最大抑制程度均为50% ,而二者对OspF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对酶的活性基本无影响;另外,对于抑制剂Erk5-△S来说,其浓度越高对SpvC、OspF活性的抑制越快,达到相同抑制效果所需的时间越短。这些结果说明,与抑制剂Erk2-△S和p38-△S相比,SpvC、OspF更偏好抑制剂Erk5-△S的结构,使得加成反应更易发生,这可能与多肽Erk5-△S中第216位的酪氨酸(Y216)有关。本文不但为酶的不可逆抑制剂提供了个案,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了SpvC家族磷酸苏氨酸裂合酶的酶学性质,而且对于多肽类新药的研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