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近代省(级)新式教育(社)团对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力,并选定以第一个成立的省(级)教育(社)团——江苏省教育会(1905-1927)(为)研(究)对象。 自中国的文化重心南(迁)以来,江苏省的文教事业发展相当兴旺,后又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该省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以致形成省内崇文重教的传(统)以及知识界讲究(经)世致用的学风。晚清时候,江苏省在不平等条约和太平天国的双重冲击影响之下,成(为)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区域之一,也是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因着清末时局的动荡,省内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其中,冯桂芬(江苏吴县)是最早指出,「教育改革」(才)是救亡图存之根本。可以说,江苏省是因着地利之便以及省内知识份子的大力鼓吹,得以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省份之一。当然,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事业并非进行地相当顺利,尤其在起始阶段,那时正处于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过渡的敏感阶段,新式学堂只能复制(copy)西式教育的表层,即仅愿学习西方之「器物」,而不愿深探穷究西方文明之肌理。然而,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方有改善。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新政改革、立宪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无一不(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质变的机会。另一方面,幸(赖)该省开明官(绅)阶层率先与省内士(绅)及商(绅)力量相互(结)合,(为)省内新旧教育嬗变及转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可以说,正是因着官、(绅)力量的(统)整,(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究竟是何种力量,得以将省内士(绅)与商(绅)整合起来,并将这股力量加以发挥呢?江苏省教育会正是这股力量的代表。 江苏省教育会成立于1905年,至1927年被解散截止,其活动时间长达22年。该会成员遍及省内各县市,其中,又以基层教育工作者(为)多。地方上的乡(绅)贤达、受过新式教育的留学生、思想开明的官(绅)也是该会成员的(组)成部份。然而,正是因着该会成员的背景分布较(为)复杂,部份核心会员更是游走于省内的政、(商)、学界,使得该会的发展方向从起初推广试行新式教育,逐渐向省内地方教育行政事务与(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这种情况在进入民国时期之后更加显着。然这种转变则使得该会从单纯的教育性学术团体,逐渐向带有(半)官方色(彩)、具备独立性的教育性民间(社)团。 不能否认地,江苏省教育会逐渐向独立的(半)官方教育(社)团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将各种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并(妥)善运用,进而对近代江苏省的新式教育发展,以及近代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起到「推手」的角色。另一方面,正是因着这种转变,意味着江苏省教育会在省内的力量逐渐扩大。此外,因着该会会员日趋向教育行政界发展,使得该会的立场亦难以(维)持中立。这种立场的失焦,自然也就难逃政治斗争的冲击,当时担任该会会长的黄炎培(为)主政的国民党冠上「江苏学阀」的称号是(为)证明。当然,这也注定了该会难逃被主政的国民党强制解散的命运。 承前所述,本文将探讨江苏省教育会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上所扮演的角色,即透过该会的成立背景、发展过程、(组织)架构、会员背景、该会与其它教育性社团的往来关系等方面,深(究)该会是如何运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本文另一个探讨重点则是江苏省教育会在推广新式教育的具体行动。本文分别从江苏省兴办师范教育、小学教育、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切入,逐项探(究)江苏省教育会实际(参)与的活动以及相关会员的教育思想研(究),其中以张謇、黄炎培、余子夷等人(为)主,藉以评价该会在省内各式新式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