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及血肌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肾移植术后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以及血肌酐对肾移植患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早期评估价值目的:研究血、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以及血肌酐在肾移植早期的变化,探讨其早期诊断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效能。方法:收集了 159例在我院行肾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连续收集患者术后7天、第14天、第21天的血液及尿液标本,检测其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以及血肌酐的值,对比DGF患者与肾功能即刻恢复正常(immediate graft function,IGF)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寻找DGF可能的危险因素。系统描述和对比DGF组患者与IGF组患者术后血、尿NGAL、血肌酐以及血清胱抑素C的变化趋势,通过ROC曲线评估术后早期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以及血肌酐早期诊断DGF的效能,并确定最佳截点。结果:DGF组与IGF组患者在受体术前的尿量、供体的年龄、供体捐献前的肌酐、供肾冷缺血时间、配型淋巴毒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患者术后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以及血肌酐的变化均呈现出早期快速下降,然后下降趋势逐渐变缓。DGF组患者术后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以及血肌酐值均明显高于IGF组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的应用能够引起DGF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 一过性的升高。ROC曲线提示血清胱抑素C对DGF的诊断效能最好,当截点为4.73mg/L时,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结论:受体的术前尿量<1000ml、供体年龄大于45岁、供体捐献前肌酐大于130 umol/L、供肾冷缺血时间大于12小时是DGF的危险因素。血、尿NGAL及血清胱抑素C均能有效的反应肾功能的变化。DGF组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明显比IGF组患者差。DGF组患者对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肾毒性更为敏感,这种毒性反应能够通过血清胱抑素C的升高表现出来。患者术后第一天的血清胱抑素C对DGF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第二部分术后早期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及血肌酐与患者术后一年内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血、尿NGAL、血清胱抑素C以及血肌酐与肾移植患者出院时、术后三个月、术后半年及术后一年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了 154例在我院行肾移植手术并且在我院门诊随访的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随访期间DGF患者和IGF患者发生急性排异、药物中毒、BK病毒感染以及术后出院时、三月、半年、一年的肾功能情况。并采用多因素分析寻找患者术后三月、半年、一年的肾功能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DGF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异的发生率比IGF组患者高。DGF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三个月及术后半年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均比IGF组患者低,但在术后一年时两组患者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一天的血清胱抑素C、供体的年龄以及受体的体重指数与患者出院时的eGFR呈负相关。术后早期的血、尿NGAL、供体年龄、有无发生DGF、有无发生排异反应与患者的住院时间呈正相关。患者出院时的血清肌酐及供体的年龄与患者术后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肾功能呈负相关。结论:DGF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异的风险升高,DGF组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明显比IGF组患者差。术后早期血清胱抑素C能预测患者出院时的肾功能。术后早期血、尿NGAL能预测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出院时的肌酐水平及供体的年龄能预测患者术后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肾功能。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HIF-1α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及其诱导卵巢癌紫杉醇耐药作用研究目的:探讨HIF-1α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进一步探讨在缺氧条件下HIF-1α诱导卵巢癌细胞株紫杉醇化疗耐药作用,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病例及卵巢癌SKOV3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1、分别针对正常卵巢、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缺氧条件下的卵巢癌SKOV3细胞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
研究背景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常见恶性肿瘤。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升高白细胞活性的抗肿瘤药。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15,ISG15)是一种干扰素(interferons,IFNs)诱导的泛素样蛋白,在病毒或细菌感染时高度诱导其表达。ISG
目的血中游离DNA定性定量分析已在肿瘤的预后判断、复发监控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游离DNA中ctDNA拷贝数低,目前以PCR为基础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尚难以达到肿瘤早期诊断的目的。本研究拟改进突变敏感分子开关获得新一代技术,优化由高保真DNA聚合酶联合硫代磷酸酯修饰的引物构成的反应体系,以进一步提高突变敏感分子开关技术在游离DNA中检测基因突变的特异性,降低其检出假阳性率。研究
研究背景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癌症死亡的首位原因。肺癌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NSCLC为主要类型,占80%-85%,2/3的患者在就诊时即为晚期,失去根治性治疗的可能。M
折叠波导行波管凭借其高功率、宽带宽、结构强度高且易加工等特性,在通信、成像、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围绕着折叠波导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模型以及折叠波导行波管在太赫兹与通讯领域的新器件、新技术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的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折叠波导行波管的非线性注波互作用研究。针对耦合阻抗在近截止区易导致互作用计算不精准的问题,使用特征阻抗替代耦合阻抗,并分析了折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生存率低。与年轻的AML患者不同,老年AML患者通常具有不良的体能状态、严重的合并症、伴发的终末器官功能障碍、前驱病史等不良因素,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标准化疗方案或者符合临床试验纳入标准。因此,寻找有效、相对温和、副作用可控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老年AML患者的长期预后
目的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大量研究表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伴随脓毒性休克,危重患者常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已经成为目前危重病医学中的一大难题。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作为临床中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造成脓毒症AKI致死率极高。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能够对AKI进行早
第一部分 B7-H3和SRSF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背景B7-H3作为重要的共抑制分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部分剪接因子在多种实体瘤中显著高表达。B7-H3在恶性肿瘤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剪接因子的异常剪接有关。通过寻找影响B7-H3表达的调控因子,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研究中,我们对结直肠癌进程中B7-H3的表达以及调控B7-H3剪接的剪
研究背景和目的:肺癌位于所有恶性肿瘤中的死亡率之首,绝大多数肺腺癌患者在初步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指征。因此,药物治疗特别是被认为是“精准治疗”标杆的分子靶向药物逐步成为此类患者的首选。在众多分子靶向药物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应用最广泛。然而,这些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TKI耐药,因此进一步探究肿瘤驱动基因和相关激活信号通路势在必行,需要寻找
第一部分:miR-449a调控胶质瘤干细胞重塑的免疫微环境中恶变巨噬细胞糖代谢及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背景与目的:miR-449a参与恶性肿瘤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化,但其如何调控肿瘤细胞糖代谢,特别是胶质瘤干细胞重塑的免疫微环境中恶变巨噬细胞(tMΦ)的糖代谢及其恶性表型的研究尚无报道。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