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结直肠微小息肉(DP)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方式,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随访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福建省立医院行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5mm的结直肠DP。记录并分析结直肠DP的部位、大小、形态、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等相关性。【结果】(1)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于福建省立医院行结肠镜检查者14988例,检出结直肠息肉3443例。纳入符合结直肠DP纳入标准681例,共944枚,占同期息肉检查例数的19.8%。(2)结直肠微小息肉病理特点本组结直肠DP944枚中,腺瘤性息肉522枚(55.3%),包括管状腺瘤性息肉513枚(98.3%),管状-绒毛腺瘤性息肉2枚(0.4%),锯齿状腺瘤性息肉7枚(广基锯齿状腺瘤3枚,传统锯齿状腺瘤4枚)(1.3%)。在腺瘤性息肉522枚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1枚(78.7%),其中,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0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锯齿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非腺瘤性息肉422枚(44.7%),包括炎性息肉62枚(14.7%),增生性息肉358枚(84.8%),幼年性息肉2枚(0.5%)。增生性息肉358枚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枚(1.1%)。本研究中,腺瘤性息肉多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结直肠微小息肉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本组结直肠DP中男性560枚,女性384枚,男女比例1.46:1(P<0.05),男性患者结直肠DP中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女性患者;年龄11~83岁,368枚患者年龄<50岁,578枚患者≥50岁,两者间P<0.01,结直肠DP中,≥50岁患者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50岁患者。(4)结直肠微小息肉内镜特点本组结直肠DP中,直肠乙状结肠息肉检出率较高;结直肠DP中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右半结肠;本组结直肠DP中以单发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多发息肉;在结直肠DP中,>3mm息肉的腺瘤性息肉检查率高于≤3mm;亚蒂或有蒂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扁平状息肉。(5)结直肠微小内镜治疗方式本组结直肠DP中活检钳钳除789枚(83.6%),热钳或高频电凝切除为193枚(20.2%),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MR)3枚(0.3%)。扁平状结直肠DP多以活检钳钳除为主,亚蒂或者有蒂结直肠DP多以圈套、灼除或者EMR方式切除为主;本组结直肠DP中无论>3mm,或≤3mm均多以钳除为主,但较≤3mm的DP而言,>3mm的结直肠DP更多以圈套、灼除或EMR方式切除。【结论】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结直肠DP的检出率也在逐渐的增加。结直肠微小息肉具有一定癌变可能,亦存在着显著的临床意义,我们不容忽视。结直肠微小息肉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女性。结直肠微小息肉中,≥50岁患者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于<50岁患者,应重视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广泛普查。结直肠微小息肉中,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较右半结肠更为多见。结直肠微小息肉多以活检钳钳除为主。结直肠微小息肉具有一定恶变潜能,经内镜切除后应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