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语言类型学作为基础理论,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概括出汉泰两种语言“在”字短语的共性和特性。通过对比,发现汉泰“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类型并不相同,因介词类型的不同,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中前置介词“在”的隐现特征、“在”字短语的语序、“在”字短语的句法功能等都会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依据语言类型的标记预测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在”字短语时可能出现的偏误。随后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母语为泰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短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对偏误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接着总结了汉泰“在”字短语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在隐现、语序、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因汉泰“在”字短语中介词类型的不同造成的,介词类型是造成汉泰“在”字短语各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2.汉语“在”字短语中的介词有两种结构(单元介词、多元介词),三种类型(前置介词、后置介词、框式介词);泰语“在”字短语中的介词有二种结构(单元介词、双元介词),一种类型(前置介词);汉语“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类型比泰语复杂得多。3.泰语“在”字短语中的前置介词在语义上相当于汉语的框式介词,因此无需加上后置词就可以标记题元关系。而汉语“在”字短语中的前置词“在”没有实在语义,需要依靠其他成分才能表达完整的题元意义,所以汉语“在”字短语存在隐现问题。4.从隐现特征上看,汉语“在”字短语中的五种题元类型,语义越抽象,前置词“在”越不容易隐现;而语义越具体,前置词“在”的隐现规律也就越复杂。这是因为表具体语义的“在”字短语,有时仅依靠介词“在”后的名词性成分或后置词的补充就能标记题元关系,介词“在”的隐去不会对句子的语义和句法产生影响;而表抽象语义的“在”字短语中的介词类型一般是框式介词,必须由前后介词相互搭配才能表达完整的题元关系。5.通过统计共40万的汉语和泰语语料,我们发现汉泰各题元“在”字短语中介词的对应情况和使用频率存在差异,泰语方所、时间题元中的介词数量较多、划分较细,例如:泰语表示处所的前置介词“??”、“”、“??“”(在)在语体上有差别,表时间的前置词“????、(在)”在时态上有区别,因此泰语在方所、时间题元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而在范围题元,泰语没有与汉语框式介词“在……中”、“在……里”、“在……内”一一对应的介词,“”、“?”既可以翻译为“在……中”、“在……里”又可以翻译为“在……内”。在行为主体题元,汉语“在sb”这一表达在泰语里没有对应形式,因此泰语在范围、行为主体题元的使用频率低于汉语。6.框式介词“在……上”、“在……中”、“在……里”是“在”字短语中的无标记的构式。依据标记理论中的“组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从组合标准分析,这三个框式介词的后置词“上、中、里”的语义丰富,所能搭配的名词种类丰富,构词能力强;从分布标准分析,这三个框式介词既能出现在方所题元又能出现在范围题元;从频率标准分析,通过统计共20万字的汉语语料,发现这三个后置词的使用频率是所有后置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在偏误分析中,这三个框式介词也最容易出现遗漏后置词和后置词误代的偏误。且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类的认知遵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因此人们在认识和表达事物的方位时,通常说某处之上,或是将事物放在一个范围之内,形成以“上、中、里”为中心的心理,因此这三个框式介词是“在”字短语中无标记的构式。7.汉语和泰语都为VO型语言,泰语“在”字短语以VPP语序为优势语序,而汉语“在”字短语却以PPV语序为优势语序,因为泰语遵循“联系居中项原则”,而汉语受“时序象似性原则”和“焦点信息原则”的影响更大。8.汉语各题元“在”字短语的习得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通过对正确率和使用频率的考察,我们认为泰国学生汉语各题元“在”字短语的习得顺序为:方所>时间>行为主体>条件>范围(“>”表示先习得)。条件、行为主体题元虽比范围题元出现得晚,但两个题元中的框式介词单一,因此比框式介词繁多的范围题元更易习得。9.通过偏误分析,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在”字短语时出现最多的偏误为前置词“在”的误加偏误,其次是“在”字短语的错序和前、后置词的遗漏偏误,前、后置词的误代偏误最少。10.汉语“在”字短语的特征会导致泰国学生习得“在”字短语时产生偏误,其中汉语前置词“在”的隐现特征是导致误加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在”字短语的语序特征是导致错序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在”字短语的介词类型特征是导致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汉语“在”字短语中介词的语义特征是导致误代偏误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