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2007~2013年珠海市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同时对登革热病毒基因分型后测序,分析其与不同区域流行株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情况,确定其可能传染来源,对再次在疫区发生登革热流行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采集样本,样本RNA提取、一步法RT-PCR扩增E基因后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搜索、分型,选取与本文研究序列同源性较为接近的参比序列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再进一步对进化树可信度分析。结果:1.疫情发生区域、高峰期、年龄与职业分布:2007~2013年珠海市登革热疫情以局部爆发为主,香洲区前山街道和斗门区井岸镇疫情较为集中;疫情高峰期8~10月,在21~50岁年龄段分布最多,男女比例:1.02:1,职业以工人、家务待业病例数较多,分别占38.4%和25.0%。2.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主要临床特征以发热164例(100%)、头痛133例(81.10%)、皮疹118例(71.95%),肌肉痛96例(58.54%)、头晕95例(57.93%),疲乏121例(73.78%),纳差118例(71.95%)为主,伴有恶心50例(31.49%),胸闷23例(14.02%),皮肤瘙痒44例(26.83%),出血23例(14.02%)等。(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减少152例(93.25%),血小板(PLT)减少147例(90.18%);肝酶:谷氨酸丙基转移酶(ALT)升高71例(45.22%),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117例(74.52%);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增高113例(69.33%),肌酸激酶(CK)增高69例(42.33%);尿常规:出现蛋白尿43例(26.22%),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0例(12.20%)。心电图:出现ST或T段改变者有33例(20.12%);Ig M抗体检测阳性标本136份(89.93%)。3.2007~2013年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采集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标本中,核酸鉴定阳性标本65份,鉴定为I型登革病毒61份(均为本地居住),其中2007年41份,2012年5份,2013年15份;鉴定为II型登革病毒4份(均为非本地居住),其中2007年2份,2012年2份。一步法RT-PCR扩增出24株病毒株,(包括2007年2份、2012年7份、2013年15份)并测序,测得17条基因序列。4.2007~2013年珠海市登革病毒I型做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珠海市CDC 2013年分离I型病毒株2013XBJ28-2等11株与2001年泰国分离株(注册号BID-V2277)同源性最高,达99.65%,且在同一进化分枝上,亲缘关系可信度比较高;2012年分离I型病毒株2012JC398等3株与2008年分离自越南的病毒株(注册号V4081)同源性最高,为99.88%,且在同一进化分枝上,亲缘关系可信度比较高。2007ZH1068I型病毒株与2003年来自新加坡的DENV-1型病毒株(注册号SG EHI D1209Y)同源性最高,达99.73%。所测DENV-1型分离株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为:2007年和2012年为99.14%,2007年和2013年为99.27%,2012年和2013年为99.14%结论:1.2007~2013年珠海市登革热疫情以局部爆发为主,主要集中于香洲区前山街道和斗门区井岸镇,属秋冬型,无明显性别差异,人群普遍易感。2.2007~2013年珠海市登革热临床症状轻,病程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不同步,肝酶和心肌酶异常检出率均较高,心肌酶异常可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为典型登革热,尚未出现重型登革热,愈后好。3.2007~2013年珠海市流行的登革病毒以I型为多,分析I型株在珠海市经白纹伊蚊传播可能已持续数年,灭蚊工作需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对来自东南亚国家人员出入境的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