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人们把目光更多集中在语言交际,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日常交往中接近7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手段传达的。因此,忽略非语言交际,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非语言交际通常还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非语言交际加以重视。非语言交际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外语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 诸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角度对非语言交际进行研究,本论文将主要从文化角度对非语言交际进行对比研究。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等方面。本论文主要就空间、接触、时间以及体态语中的面部表情进行探讨,重点在于系统分析差别所在,以及引起差别的原因所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差别而引起的冲突。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不够系统。八十年代初,由毕继万翻译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Leger BronahanChinese and English Gestures: Contrastiv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该书对中国与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异同进行比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有些观点早已过时。 在比较分析中,本论文沿袭传统观点,认为集体文化和个体文化是构成文化差异的首要原因。同时,笔者也提出,鉴于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集体文化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尤其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体现更为显著,从而势必影响到他们的非语言交际理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