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青光眼血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青光眼是指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致盲率已排列为第二位,其致盲过程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逆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病因机制尚未明确、视功能损害的机制未完全阐明,有关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机械学说和缺血学说。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虽然眼压得到了有效控制,视功能的损害仍然不断进展,发展为视神经萎缩。另有一部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虽然在正常范围,却发生了青光眼典型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这表明了眼压升高并不是青光眼发病的唯一致病因素。缺血学说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试图从血流变学的角度出发,检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同时联合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color doppler imaging, CDI)检测其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 retina,CRA)的血流参数,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中与视神经缺血相关的因素,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正常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进行分析比较,并使用CDI对其眼部血管进行检查,检测OA和CRA的血流参数:收缩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频谱形态和监听频声。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采取严格的筛选标准,年龄及性别匹配。各组间的均数差异比较用t检验,并将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分别与CDI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1.血流变学测定开角型青光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P<0.01);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比较其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急性闭角型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测定与正常组相比较,3组青光眼的OA、CRA的PSV和EDV有明显下降,尤以EDV的下降显著(P<0.01),而RI明显增高(P<0.01),有显著差异;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比较两支动脉的EDV减慢,而RI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组青光眼眼部血流参数均呈高阻低流速状态。3.相关性分析3组青光眼的血粘度各项指标与OA和CRA的PSV、EDV呈负相关(P<0.05),与RI呈正相关(P<0.05);正常对照组内血粘度水平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眼部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其血粘度水平升高可能是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潜在性危险因素;CDI对球后血管血流改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在青光眼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