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对群体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最优组合,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和不同密度对大豆生长动态变化、冠层日光合速率变化、大豆根系特性、冠层结构垂直分布、封垄时间和植株倒伏状况、产量及产量垂直分布的影响;2008年于扎兰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农场,以品种、密度和施肥量为因素,每因素3水平,采取正交L9(33)设计,探讨了大豆鼓粒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产量垂直分布状况、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不同栽培模式之间,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均以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最高: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封垄时间提前,后期又能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相对最为合理;同时,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根系吸收面积最较大,能较充分的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产量最高,达3926.74kg/hm2,分别较垄上两行栽培和垄上单行栽培增产4.1%和11.1%。从籽粒的垂直分布来看,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冠层中层籽粒产量差异。
不同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和总光合势表现为B4>B3>B2>B1,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表现为B1>B2>B3>B4,产量顺序为B3>B4>B2>B1,B3产量高达3815.22kg/hm2。从籽粒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在空间垂直分布有升高的趋势,不同密度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冠层中层籽粒产量差异。
密度、品种和施肥量3个因子对产量都具有显著性影响。3个因子中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施肥量次之,品种间产量差异最小。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蒙豆16、45万株/hm2、施肥量225kg/hm2,产量高达9333.33kg/hm2。从产量的垂直分布来看,所有处理上层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中层次之,下层对产量的影响最小。
密度、品种和施肥量3个因子中,品种间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施肥量对脂肪含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差异,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密度效应对二者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脂肪含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蒙豆12、37.5万株/hm2、施肥量225kg/hm2,脂肪含量高达23.17%;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蒙豆16、37.5万株/hm2、施肥量150kg/hm2,蛋白质含量高达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