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7天市场回购利率最高达到12%。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1月起开始开展常备借贷便利,从而设定了利率走廊上限,尝试探索发展利率走廊模式。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金融稳定性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利率走廊对波动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利率走廊的研究背景,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两个角度对比了利率走廊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第四章建立了理论模型来刻画利率走廊的作用原理,第五章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了中国利率走廊的效果,第六章结束语介绍了主要工作和创新点。20世纪以来,随着金融创新,货币数量渐渐失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步转向价格型。同时,随着通胀目标制的流行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幅减低,利率走廊调控模式逐步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央行所采纳。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传统货币政策的失效,利率走廊调控重新引发了各国央行的关注。对此,本文将国际上的利率走廊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零存款准备金制下的利率走廊(加拿大),第二种是有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利率走廊(欧央行),第三种是利率走廊思想的应用(美联储)。国际经验表明,利率走廊调控效果较好的国家多采用通胀目标制和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此,本文提出中国发展利率走廊调控的三个挑战。其一,相机抉择不利于创造预期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其二,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扭曲银行间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其三,市场分割阻遏了利率传导。为了刻画利率走廊的作用原理,本文在Woodford(2001)模型基础上新增了银行间市场的供给曲线,构建了一个引入不确定性的利率走廊模型。模型揭示利率走廊是一种预期管理工具,并不需要央行实际操作来将利率稳定在一个区间内。在完全利率走廊调控下,在中央银行设定上下限后,市场利率就会实现自动均衡。因此,作为一种需求管理工具,利率走廊非常强调货币政策的规则性和预期稳定的环境。而这点也表明,利率走廊的作用原理与央行沟通类似。因此,本文借鉴他国研究央行沟通的实证模型,以2011年1月至2016年4月的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为样本,用EGARCH模型检验了中国利率走廊对利率波动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政策利率水平,季节性因素等后,中国利率走廊有助于降低利率波动,并且走廊宽度越窄,利率波动越小。最后,本文建议中国未来可以发展利率走廊调控作为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适度缩窄走廊宽度。